北京柏苑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首页      期刊简介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产学合作      联系我们      留 言 板     English
 
 

 

 
 

 

 
   当期目次
   下期目次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全文下载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在线人数: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国冶金
2022年 32卷 2期
刊出日期 2022-02-15

冶金科技英才
冶金科学技术奖
消息
技术综述
专题研究
生产技术
节能环保
装备技术
   
技术综述
1 刘佳奇, 庞靖, 王璞, 杨东, 李晓雨, 张家泉
液态金属雾化成形及非晶合金制粉的研究进展
面对绿色低碳发展与能源结构调整这一世界性挑战,通信网络和电子电气等领域对大电流功率电感器的要求不断提高。非晶合金软磁材料是当前迫切需要的先进电感器磁粉芯原料,其具备优异的高频导磁性、热稳定性和耐蚀性等优点而优于其他软磁材料。然而,作为一种原子短程有序而长程无序的亚稳态材料,非晶合金粉末的制备仍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前沿技术。液态合金雾化法凭借粉末性能稳定、冷却速度快及可大规模生产等优势,已成为当前制备非晶合金粉末的主要工艺。在分析非晶材料特性及其形成机理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气雾化和水雾化制备非晶合金粉末的原理及国内外发展状况,概述了雾化过程中熔体破碎和凝固机理的现有认识。通过系统分析雾化制备的研究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期为中国开发非晶粉末雾化和冷却工艺高效制备非晶粉末提供一定的启发和技术思路。
2022 Vol. 32 (2): 1-14 [摘要] ( 81 ) [HTML 1KB] [PDF 4430KB] ( 505 )
15 邢梅, 林方敏, 唐立志, 武学俊, 章小峰, 黄贞益
Al元素对Fe-Mn-Al-C系低密度钢的影响特性综述
随着“节能、减排、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实现汽车轻量化已成为汽车用钢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其中,Fe-Mn-Al-C系低密度钢加入Al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及应用性能,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青睐。因此,从密度、弹性模量、析出物、层错能、力学性能及应用性能等方面总结Al元素对Fe-Mn-Al-C系低密度钢的影响规律。重点分析Fe-Mn-Al-C系低密度钢中Al含量对κ-碳化物、Fe-Al金属间化合物及β-Mn等析出相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对力学性能、冲击韧性的影响,并说明可通过控制Al含量改善Fe-Mn-Al-C系低密度钢的抗氧化性、耐蚀性、焊接性、成形性等性能。最后,结合目前国内外学者对Fe-Mn-Al-C系低密度钢的最新研究成果,对Fe-Mn-Al-C系低密度钢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2022 Vol. 32 (2): 15-26 [摘要] ( 84 ) [HTML 1KB] [PDF 6256KB] ( 397 )
专题研究
27 胡长庆, 卢超群, 韩涛
煤基固体燃料燃烧特性分析

为揭示烧结固体燃料自身特性以及燃烧过程参数对燃烧行为及相关特征参数的影响规律,采用TG-DTG-DTA法针对燃料种类、准颗粒形态、粒径、氧体积浓度、升温速率等因素进行燃烧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无烟煤的燃烧特性优于焦粉;P型准颗粒燃烧性能最优,S型最差,着火温度Tg从低到高依次为S<C≈P<S′,燃尽温度Tb为S<P<C<S′,质量失重峰值速率vmax则为S<S′<C<P,可燃性指数C为S<S′<C<P;随着粒径增大,TgTb均向高温区移动,高温保持时间延长,而C呈现降低趋势;随着O2体积分数提高,碳-氧界面燃烧反应程度加剧,Tb、峰值温度Tmax向低温区迁移,vmaxC显著增大;受燃料自身热导率影响,升温速率提高,燃料颗粒内部的传热过程存在滞后现象,TbTmax开始整体向高温区迁移,vmax逐渐增高。

2022 Vol. 32 (2): 27-33 [摘要] ( 49 ) [HTML 1KB] [PDF 3005KB] ( 323 )
34 韩秀丽, 司天航, 刘盈盈, 李鸣铎, 刘磊, 周祥
不同含量Al2O3烧结矿矿相结构与RDI+3.15 mm的定量关系

目前高碱度烧结矿中铝含量明显增多,其低温还原粉化现象亦日趋严重。以化学纯为原料,固定碱度为2.0,采用微型烧结的方法实验室自制烧结矿,从工艺矿物学角度入手,运用偏光显微镜,厘清Al2O3对烧结矿矿相结构的影响规律及其与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指数RDI+3.15 mm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随着Al2O3质量分数由1.0%提高至3.0%,烧结矿的显微结构不均匀化加剧,由以交织-熔蚀结构为以主变为熔蚀结构为主,斑状结构有所增多;气孔率由32.47%减小至20.68%,且裂隙及不规则薄壁大气孔增多;黏结相总体含量增加,局部出现硅酸盐玻璃相,铁酸钙形态由针状向板柱状和他形发展;金属相磁铁矿、赤铁矿含量均有所较低,但骸晶状赤铁矿明显增多;RDI+3.15 mm明显降低。分析探讨了铝对烧结矿矿相结构影响的机理及低温还原粉化的根本原因,提出改善高铝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性能的建议。

2022 Vol. 32 (2): 34-38 [摘要] ( 100 ) [HTML 1KB] [PDF 3817KB] ( 280 )
39 李准, 乐文毅
储料仓焦炭烘干水汽迁移数值模拟

采用多孔介质模型,进行了储料仓焦炭烘干气流组织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送风方式和不同送风位置下储料仓内焦炭的水汽迁移规律,分析了其对烘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进风短管采用径向送风方式可扩大送风口面积,气流在料堆内分布比轴向送风更加均匀;随着送风口位置下移,气流扩散范围更大、速度分布更加均匀;在靠近送风口附近,物料阻力小,气流易扩散至该区域,水分脱除效率高、效果佳。结果成功应用于南钢3号高炉热风炉低温烟气余热直接烘干焦仓内焦炭的工程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焦炭烘干效果。

2022 Vol. 32 (2): 39-45 [摘要] ( 75 ) [HTML 1KB] [PDF 3977KB] ( 325 )
46 刘欢, 宁晓钧, 王振阳, 张建良, 李瑞雨, 兰大伟
高炉中心加焦制度下煤气流速度与压力场模拟

不同的布料制度决定炉料的分布状态与不同部位炉料孔隙度的大小,进而影响煤气流在炉内的速度与压力分布,而煤气流的分布直接影响高炉顺行、煤气流利用率与料柱透气性的优劣。为促进煤气流合理分布,进一步探索高炉在中心加焦条件下炉内不同部位的煤气流速与压力变化规律,借助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二维高炉煤气流流动物理模型,基于多孔介质算法并配合用户自定义参数,模拟研究了某4 000 m3高炉在中心加焦布料模式下,煤气流在通过炉内不同部位时的速度与压力分布状态,期望可以为高炉冶炼提供基础理论与数据支撑。

2022 Vol. 32 (2): 46-51 [摘要] ( 47 ) [HTML 1KB] [PDF 2762KB] ( 305 )
52 田强, 杨曙磊, 秦鹤勇, 杨树峰, 王宁, 郝永洲
大尺寸GH4742合金铸锭夹杂物及析出相分布特征

为明确大尺寸GH4742合金铸态组织中析出相和夹杂物的分布特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金相分析及电解腐蚀等方法,分析了660 mm锭型GH4742合金中夹杂物和析出相的组成、形貌及数量。结果显示,合金铸锭中的夹杂物主要有SiO2、CaO、Al2O3-SiO2、CaO-SiO2及碳氮化物。合金中夹杂物数量密度为14.7~85.8个/mm2,并在铸锭距中心1/4半径处存在夹杂物团簇。铸锭内分布着大量γ′相、(γ+γ′)共晶相、δ相、μ相、Laves相、碳化物相及硼化物相等析出相,其在枝晶间、枝晶干以及铸锭中心、边缘的分布和形态具有显著差异。

2022 Vol. 32 (2): 52-59 [摘要] ( 46 ) [HTML 1KB] [PDF 9608KB] ( 268 )
60 王锡灶, 张博涵, 李浩楠, 刘杰兵, 乔桂英, 肖福仁
Nb合金化对高Cr铸铁轧辊组织的影响

微合金化是细化高Cr铸铁轧辊的凝固组织、提高轧辊的性能和使用寿命重要手段。研究了Nb微合金化对高Cr铸铁轧辊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并采用Thermo-Calc软件分析了Nb对高Cr铸铁凝固组织的细化机制,结果表明,Nb合金化能够显著细化高Cr铸铁的轧辊的凝固组织,提高轧辊的硬度。Nb微合金化对高Cr铸铁的组织改善作用取决于MC型碳化物析出温度及其对奥氏体和共晶M7C3碳化物的形核的促进作用。当Nb质量分数为0.5%时,高Cr铸铁轧辊硬度最大;进一步提高Nb含量能显著细化高Cr铸铁轧辊组织,但使硬度降低。

2022 Vol. 32 (2): 60-66 [摘要] ( 49 ) [HTML 1KB] [PDF 4695KB] ( 308 )
67 马跃杰, 康杰, 张福成, 杨志南, 吴大勇, 苏孺
热处理工艺对高碳贝氏体钢的组织与性能影响

以轴承用高碳贝氏体钢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及硬度计等手段研究了不同奥氏体化温度对贝氏体钢组织形成及性能的影响,遴选出最优的奥氏体化工艺,同时对比了不同贝氏体等温转变后有无Ce元素添加的高碳贝氏体钢的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950 ℃奥氏体化温度得到的组织中无明显的大颗粒未溶碳化物,组织尺寸和硬度性能居中,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最高,为最佳的奥氏体化温度。在同样的奥氏体化温度和贝氏体等温温度下,添加稀土元素有轻微的抑制晶粒长大作用,而对贝氏体束的尺寸、贝氏体转变完成率和钢的拉伸性能几乎没有影响,这与钢中固溶的稀土含量太少有关。随贝氏体等温温度从300 ℃降低到220 ℃,高碳贝氏体钢的硬度、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均增大,但伸长率显著降低。这与组织中的贝氏体铁素体体积分数增加、贝氏体束尺寸细化以及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增加有关。300 ℃等温处理后的试样断口表面由细小的韧窝和解理平面构成,为准解理断裂模式;经过220 ℃等温处理的试样断口表面均为平坦的解理平面,为解理断裂。

2022 Vol. 32 (2): 67-76 [摘要] ( 52 ) [HTML 1KB] [PDF 6363KB] ( 310 )
生产技术
77 刘书含, 孙文强, 石晓星, 范天骄, 谢国威, 蔡九菊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热风炉群煤气消耗量预测

热风炉是副产煤气消耗大户,热风炉群的煤气消耗数据无规律性、波动剧烈,预测难度较大。针对热风炉群煤气消耗量难以直接预测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热风炉群煤气消耗量预测方法。该方法将热风炉群的煤气消耗数据分解为单座热风炉的煤气消耗数据,利用单座热风炉周期性煤气消耗特性,将利用BP网络模型预测出的各座热风炉煤气消耗数据重构为热风炉群的煤气消耗量数据。以现场采集的热风炉煤气消耗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数据分解重构BP网络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为2 978.74 m3/min,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6.59%,对称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SMAPE)为6.88%。与传统BP网络模型相比,该模型的MAEMAPESMAPE分别改善了61.86%、70.88%和66.60%。

2022 Vol. 32 (2): 77-83 [摘要] ( 51 ) [HTML 1KB] [PDF 2657KB] ( 315 )
84 王凯民, 唐海燕, 肖红, 马志民, 成永久, 智建国
六流双通道感应加热中间包钢水流动控制

通道式感应加热是近年来得到快速推广应用的中间包冶金新技术,其通道常为直通式结构。然而对于多流狭长型中间包,这种结构会造成包内各流钢水流动和温度差异大,从而影响铸坯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为此,提出了一种分口通道结构,并以国内某钢厂一需要改造的6流中间包为原型,通过物理模拟方法探究了通道孔径、角度等对钢水流动的影响,且与常规直通道结构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分口两孔径分别为90、60 mm并配合挡坝结构的A1D方案可明显改善整个中间包的流动均匀性,各水口RTD曲线几乎重合。该结构应用于某厂重轨钢生产,铸坯质量稳定,各流钢水温差为0~3 ℃,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研究为该类中间包的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表明传统的物理模拟方法仍可用于指导感应加热中间包的设计和优化。

2022 Vol. 32 (2): 84-91 [摘要] ( 54 ) [HTML 1KB] [PDF 3562KB] ( 329 )
92 李冠楠, 黄岩, 吕德文, 裴庆涛
层流冷却工艺对NM300TP热轧耐磨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为探究NM300TP热轧耐磨板最佳冷却工艺,采用两段式冷却工艺,通过控制中冷温度和空冷时间,得到不同冷却工艺下的轧板。轧板具有贝氏体+铁素体+残余奥氏体的三相组织,无需轧后热处理便可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耐磨钢中各相含量与其力学性能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贝氏体越多,布氏硬度越大,抗拉强度越高,磨损失重越小,但对耐磨钢塑性的影响不大。各相含量可通过冷却工艺进行调控,较高的中冷温度可以抑制铁素体转变,促进贝氏体的生成;空冷时间的延长,有利于贝氏铁素体的生成,在二次冷却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贝氏体组织。

2022 Vol. 32 (2): 92-96 [摘要] ( 73 ) [HTML 1KB] [PDF 3280KB] ( 304 )
97 王文广, 徐芳, 李兴波, 李东宁
热连轧高速钢轧辊对产品表面质量和板形控制的影响

基于首钢京唐公司 1580 热连轧生产线高速钢轧辊的实际使用现状,对高速钢轧辊在降低辊耗成本和提高产品表面质量方面的优势及使用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原理上对高速钢轧辊对带钢板形控制的不利影响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抑制高速钢轧辊辊面氧化膜剥落和高速钢轧辊重复上机初始辊形预报等措施,使高速钢轧辊辊面氧化膜剥落发生率显著降低,产品表面质量明显提高,有效解决了高速钢轧制辊期开轧前几卷带钢凸度偏差过大问题。

2022 Vol. 32 (2): 97-101 [摘要] ( 59 ) [HTML 1KB] [PDF 1257KB] ( 324 )
102 刘佳伟, 金鹏, 陈亮, 朱晋锐, 葛超, 杨奇睿
基于自适应数字滤波的旋转机械动平衡边缘计算

为了提高机械设备不平衡故障的判断准确率,针对目前振动信号检测分析计算均在服务器云平台进行的现状,设计一种在边缘计算端实现的方式。通过自适应数字滤波方法分析出旋转机械不平衡故障,利用中心频率自适应带通数字滤波器实现噪声去除,并且将算法固化到嵌入式单片机上。通过中心频率带通滤波器,利用数字化滤波器传递函数,对采集的信号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同时利用嵌入式单片机采集旋转机械转速信号,让滤波器的中心频率随着转动设备基频变化去除噪声,得到较为准确的不平衡振动信号;最后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提取故障信号频率,进而判断旋转机械动平衡故障。

2022 Vol. 32 (2): 102-107 [摘要] ( 48 ) [HTML 1KB] [PDF 1850KB] ( 305 )
节能环保
108 薛超龙, 李慧, 梁精龙, 许彦可
铜渣资源回收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综述了国内外对铜渣中有价元素回收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现状。针对铜渣中髙品位的铁,主要从氧化焙烧磁选法和直接焙烧还原法2种工艺对铁资源回收处理的优势及缺陷进行讨论研究;对钴、锌、铜、金、银、铝等有色金属元素回收率和回收工艺进行比较;根据铜渣本身的物相构成,阐述了铜渣在制备建筑材料、微晶玻璃和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现状;展望了铜渣未来的应用与研究方向。

2022 Vol. 32 (2): 108-114 [摘要] ( 150 ) [HTML 1KB] [PDF 910KB] ( 441 )
装备技术
115 王仁忠, 李文浩, 刘广, 苏建
适用于六辊UCM轧机中间辊侧向横移变凸度的新辊形研发

六辊轧机是目前生产冷轧、箔轧带材常见的机型,主要有UCM及CVC两种类型。针对UCM类型的六辊轧机在轧制较窄宽度和一般宽度带材过程中、通过中间辊时轴向横移板形控制能力较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中间辊单侧轴向横移变凸度的新辊形,简称SVC(Side Variable Crown)辊形,由此建立普通六辊和SVC辊形六辊的有限元三维仿真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了SVC辊形空载辊缝调节能力,分别比较了在轧制窄宽度和一般宽度带材的两种辊形中间辊轴向横移时的板形调控能力,发现SVC辊形可增强六辊轧机中、窄带材的板形调控能力,增加了轧机的板形调控手段,同时改善辊间接触压力尖峰,可减轻辊间压痕,提高轧辊的使用寿命。

2022 Vol. 32 (2): 115-130 [摘要] ( 50 ) [HTML 1KB] [PDF 3052KB] ( 280 )
冶金科技英才
121 朱国森
朱国森
2022 Vol. 32 (2): 121-121 [摘要] ( 47 ) [HTML 1KB] [PDF 177KB] ( 274 )
122 罗爱辉
罗爱辉
2022 Vol. 32 (2): 122-122 [摘要] ( 43 ) [HTML 1KB] [PDF 245KB] ( 296 )
冶金科学技术奖
123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金属学会 冶金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简介
2022 Vol. 32 (2): 123-123 [摘要] ( 35 ) [HTML 1KB] [PDF 173KB] ( 281 )
124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金属学会 冶金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简介
2022 Vol. 32 (2): 124-124 [摘要] ( 41 ) [HTML 1KB] [PDF 157KB] ( 281 )
消息
125
意大利MORE电炉无人化机械手解决方案——意大利MORE SRL公司开发的用于减少电弧炉人工操作,防止事故并保证人身安全的各种机械手工艺包解决方案

本文简单介绍了意大利MORE SRL公司开发的用于减少电弧炉人工操作,从而防止事故并保证人身安全的各种机械手工艺包解决方案。除了能显著提升生产安全水平,将传统的人工日常操作转由自动机械设备无人化执行,也可以有效最小化停炉时间,从而增强可靠性并降低生产成本。

2022 Vol. 32 (2): 125-125 [摘要] ( 29 ) [HTML 1KB] [PDF 9571KB] ( 255 )
 

 

 
 
· 欢迎下载阅读《中国冶金》2018—2022年1~12期全文
· 《中国冶金》著作权转让协议
· 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学术出版道德公约
· 《中国冶金》第3届编委会成立大会顺利召开
· 2024年《钢铁》《中国冶金》《连铸》期刊征订
                  更多 
 

 

 
  ·《中国冶金》著作权转让协议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更多 
 

 

 
      排版格式       引言内容
      中英题名       正文内容
      中英摘要       结论内容
      关  键  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刊名缩写
                                      更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金属学会
中国钢铁期刊网
钢铁
                  更多 
 


京ICP备10022112号
版权所有©《中国冶金》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76号,邮编:100081   电话/传真:010-62181032 E-mail:CM@chinamet.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