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柏苑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首页      期刊简介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产学合作      联系我们      留 言 板     English
 
 

 

 
 

 

 
   当期目次
   下期目次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全文下载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在线人数: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国冶金
2012年 22卷 9期
刊出日期 2012-09-15

技术综述
专题研究
生产技术
   
技术综述
1 康永林
中国中厚板产品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Hot!

简要叙述了中国中厚板产品生产的总体概况及生产现状,分析了中厚板的发展趋势及需要解决的课题,对高强度、高韧性钢板生产、耐火、耐候、抗震钢板生产以及高耐腐蚀、特殊性能钢板生产的关键技术和中厚板生产工艺技术中需要探索的基础问题进行了讨论。

2012 Vol. 22 (9): 1-4 [摘要] ( 509 ) [HTML 1KB] [PDF 0KB] ( 544 )
5 尹雨群, 雷玄威, 吴开明
超高强度管线钢的开发现状与趋势 Hot!

为满足长距离输送管道经济效率的考虑,管线钢朝着超高强度方向发展。本文从超高强度管线钢的性能要求、成分设计、强化机理和韧性提高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超高强度管线钢的研究与开发现状。围绕高强、高韧与焊接性的优良匹配,讨论了超高强度管线钢的技术难点,简述了超高强管线钢的生产工艺和焊接工艺的发展趋势。

2012 Vol. 22 (9): 5-9 [摘要] ( 414 ) [HTML 1KB] [PDF 0KB] ( 488 )
专题研究
10 张鹤松, 康永林, 孟德亮, 夏佃秀, 安守勇
X80抗大变形管线钢的生产工艺与组织性能研究

设计了X80级抗大变形管线钢的合金成分,采用TMCP热轧及轧后两阶段控制冷却技术,完成了试验室制备并实现了工业试制。利用SEM、TEM和拉伸、冲击实验等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冷却条件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空冷+水冷两阶段冷却工艺后可得到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组织的X80抗大变形管线钢,当加速冷却中终冷温度为450℃、冷却速度为20℃/s时,组织中铁素体与贝氏体相得到最佳配比,M/A相尺寸约为1μm,组织均匀性良好,试样得到最优的强度塑性匹配。

2012 Vol. 22 (9): 10-14 [摘要] ( 467 ) [HTML 1KB] [PDF 0KB] ( 499 )
15 唐兴昌, 薄艳艳, 陈建新, 廖志, 康永林
2250热连轧生产高级别管线钢的工艺控制与组织性能

本文以X80管线钢为例,对2250热连轧生产高级别管线钢的成分设计及工艺控制进行了阐述。对生产的X80级高级别管线钢的力学性能、显微组织、析出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250热连轧生产的厚度规格为18.4mm的X80高级别管线钢力学性能优良,平均屈服强度为655MPa,平均抗拉强度为750MPa,屈强比为0.87,-20℃条件下平均冲击功为300J,-15℃条件下DWTT平均纤维断面率为95%。通过对显微组织进行观察发现X80级高级别管线钢的显微组织主要为粒状贝氏体加针状铁素体组织,析出物分布均匀,尺寸约在20nm左右。

2012 Vol. 22 (9): 15-19 [摘要] ( 421 ) [HTML 1KB] [PDF 0KB] ( 508 )
20 葛新建
高钢级管线钢X100的研究

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研究了两种成分的X100管线钢的力学性能、显微组织、晶粒取向及析出物。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高铌+钼组合不含硼的X100管线钢更易在高强度和良好低温韧性之间获得平衡,通过控轧控冷工艺研发出的X100管线钢具有粒状贝氏体、针状铁素体和少量下贝氏体的最优化组织,铁素体晶粒尺寸约3μm,钢中大量弥散的纳米级析出物和高密度位错也起到了良好的强化作用。

2012 Vol. 22 (9): 20-25 [摘要] ( 369 ) [HTML 1KB] [PDF 0KB] ( 513 )
生产技术
26 王建伟, 张涛, 干明, 毕泽阳, 南晓东, 王大龙
迁钢板坯恒拉速技术应用与实践 Hot!

炼钢系统是离散-连续的过程,整个系统的设备较多且操作变数大,实现常规板坯恒定拉速连续铸钢的关键是铁水预处理、转炉炼钢、钢水二次精炼、板坯连铸等环节间的钢水物质流、温度变化的能量流、生产节奏的时间流的传递,恒拉速实施过程中要求设备平稳运行、生产工艺科学合理、生产节奏平稳有序等一系列稳定条件,同时还要做到“时时、班班”相同。迁钢炼钢厂在实行板坯恒拉速技术开发与应用过程中,以优化各工序生产工艺,加强过程控制能力,科学、稳定、高效组织生产为手段,恒拉速率已经连续49个月稳定在97%以上,创造了1 000万t 连续不漏钢的记录。

2012 Vol. 22 (9): 26-33 [摘要] ( 442 ) [HTML 1KB] [PDF 0KB] ( 498 )
34 陈东峰, 胡夏雨, 黄发元, 金俊, 李小静, 吴胜利
超厚料层烧结过湿带水分变化的试验研究

通过石英杯中断试验检测超厚料层烧结过程中的水分变化情况,总结得出超厚料层烧结时的一些特点如下:同一料层厚度下,随着烧结过程的进行,下部料层的平均过湿度和最大过湿度均增加,水分蒸发速度降低,即在烧结倒数第3、4风箱上过湿带的水分含量最大;随着料层厚度增加,下部料层的平均过湿度和最大过湿度均增加,烧结料越容易发生过湿,因此700mm-1000mm的厚料层烧结时,料层厚度每提高100mm,在保持烧结透气性的基础上烧结料水分可以适当降低0.24%~0.32%。

2012 Vol. 22 (9): 34-37 [摘要] ( 389 ) [HTML 1KB] [PDF 0KB] ( 499 )
38 周文刚, 苏永洪, 孙洪涛
安钢9号高炉低成本炉料结构冶炼实践

安钢实施“低成本运行”战略以来,安钢铁前系统紧紧围绕公司生产要求,不断优化烧结配料结构,炼铁不断优化高炉炉料结构,提高烧结矿和进口块矿比例,减少价格昂贵的进口球团的入炉比例,同时抓好高炉精料其他方面的工作,配合炉料结构的变化,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保持了高炉的长期稳定顺行,实现了炼铁的低成本运行。

2012 Vol. 22 (9): 38-41 [摘要] ( 442 ) [HTML 1KB] [PDF 0KB] ( 516 )
42 潘贻芳, 祭程, 张晓博, 蔡兆镇, 罗森, 朱苗勇
宽厚板坯连铸二冷工艺开发与应用

利用GLEEBLE 3500测定了船板钢A36-1B的高温塑性,并基于天钢4号板坯连铸机设备参数,设计开发了板坯连铸凝固传热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冷却工艺和浇铸条件下连铸坯的温度分布,并对二冷工艺进行了优化。工艺投用结果表明,连铸坯裂纹缺陷得到了有效改善。

2012 Vol. 22 (9): 42-46 [摘要] ( 385 ) [HTML 1KB] [PDF 0KB] ( 554 )
47 王阳
X80连铸板坯角部裂纹的生产实践与分析

针对本厂生产以X80管线钢为代表的低合金高强度钢时,连铸坯易产生角部横裂的问题,本文通过射钉试验、红外测温的方法,以试验结果为依据对邯钢900-2150mm板坯连铸机冷却特性进行分析讨论,结合连铸X80生产实践和测量数据,从拉速、铸坯表面温度、比水量等方面讨论了影响X80连铸板坯角部裂纹产生的因素,结合实验结果提出了优化比水量和拉速的具体措施。

2012 Vol. 22 (9): 47-50 [摘要] ( 343 ) [HTML 1KB] [PDF 0KB] ( 508 )
51 吴彬, 张清东, 张晓峰
粗糙表面镀锡基板连退平整轧制过程表面控制

以某厂连退机组R2级高粗糙度表面镀锡基板产品开发任务为依托,通过在试验生产中带钢整体取样和离线测量表面三维形貌,以工业试验方法研究揭示了双机架平整轧制过程中带钢表面粗糙度的遗传与变化规律,运用逐步回归方法针对大量实测数据建立了双机架平整轧制过程带钢表面粗糙度遗传与变化的预测模型,并根据试验掌握的带钢表面粗糙度的变化规律和拟合获得的带钢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研究建立了R2级表面镀锡基板的连退平整轧制过程粗糙度控制的工艺策略、设定模型和工艺参数,形成一套R2级表面镀锡基板粗糙度控制技术。将该套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在国内首次成功开发出R2级表面镀锡板,并且使R级表面镀锡基板粗糙度控制精度显著提高,基本消除了镀锡辊涂后的表面印刷图案的色差和鲜映度缺陷,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2 Vol. 22 (9): 51-56 [摘要] ( 439 ) [HTML 1KB] [PDF 0KB] ( 487 )
 

 

 
 
· 欢迎下载阅读《中国冶金》2018—2022年1~12期全文
· 《中国冶金》著作权转让协议
· 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学术出版道德公约
· 《中国冶金》第3届编委会成立大会顺利召开
· 2024年《钢铁》《中国冶金》《连铸》期刊征订
                  更多 
 

 

 
  ·《中国冶金》著作权转让协议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更多 
 

 

 
      排版格式       引言内容
      中英题名       正文内容
      中英摘要       结论内容
      关  键  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刊名缩写
                                      更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金属学会
中国钢铁期刊网
钢铁
                  更多 
 


京ICP备10022112号
版权所有©《中国冶金》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76号,邮编:100081   电话/传真:010-62181032 E-mail:CM@chinamet.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