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柏苑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首页      期刊简介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产学合作      联系我们      留 言 板     English
 
 

 

 
 

 

 
   当期目次
   下期目次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全文下载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在线人数: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国冶金
2007年 17卷 6期
刊出日期 2007-06-15

专家论坛
技术综述
专题研究
生产技术
装备技术
   
专家论坛
1 叶匡吾
坚持球团矿生产的大型化发展方向
论述了球团工程单机(窑)的大型化带来了产品质量的保证、能耗的下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工厂环境的改善等效果,指出了球团矿生产的大型化仍是目前球团工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2007 Vol. 17 (6): 1-1 [摘要] ( 1259 ) [HTML 0KB] [PDF 0KB] ( 322 )
技术综述
4 李霞1,2 ,苏航2 ,陈晓玲2 ,杨才福2 ,谢刚1
材料数据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材料数据库作为材料技术与信息技术发展、结合的必然产物,在现代材料的生产、科研、流通和应用中正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综述了材料数据库的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的现状,并展望了材料数据库的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和商业化的发展趋势。
2007 Vol. 17 (6): 4-4 [摘要] ( 1256 ) [HTML 0KB] [PDF 0KB] ( 287 )
生产技术
9 杜钢,应自伟
预热对混合煤粉爆炸性的影响
煤粉预热喷吹有利于减轻喷煤对热风的冷却效应、加速煤粉的燃烧过程而提高煤粉利用率。为此,探讨了煤粉预热喷吹对混合煤粉爆炸性的影响,以期为强化喷煤燃烧提供一种新的有效工艺方法。
2007 Vol. 17 (6): 9-9 [摘要] ( 1101 ) [HTML 0KB] [PDF 0KB] ( 282 )
13 王启1 ,董胜峰2 ,葛新建1
济钢1700 mm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实践
简介了济钢1〖KG-*9〗700 mm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工艺设备及主要技术特点;分析了该热连轧生产线投产以来的生产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007 Vol. 17 (6): 13-13 [摘要] ( 1373 ) [HTML 0KB] [PDF 0KB] ( 304 )
16 王春生,王胜,李宏伟
末期高炉生产的实践
首钢3号高炉进入末期生产以来,通过采取精料、合理装料制度、提高风温、维护炉体、定期喷补等措施,不仅使高炉长期顺行稳定、各项经济指标不断改善,且2006年初多项指标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2007 Vol. 17 (6): 16-16 [摘要] ( 1067 ) [HTML 0KB] [PDF 0KB] ( 301 )
20 程秋兰,秦智勇,高前宁
Si Al Fe脱氧剂在炼钢生产中的应用
采用SiBaCa进行炉后脱氧存在利用率较低、成本较高等缺点,故试用了SiAlFe脱氧剂。试用结果表明,可完全用其替代SiBaCa脱氧剂,且吨钢成本可降低6.27元。
2007 Vol. 17 (6): 20-20 [摘要] ( 1193 ) [HTML 0KB] [PDF 0KB] ( 261 )
专题研究
24 王萍,黄贞益
微合金化对高碳钢成分偏析影响的实验室研究
以铬微合金化为基础,主要研究钒、铌、钛及其交互作用对高碳铸坯宏观组织、凝固偏析的影响,为微合金元素应用于高碳钢提供实验依据。实验表明,铌在加入量范围内对枝晶有强烈的细化作用,显著影响碳偏析,随铌量的增加则碳偏析减小;钒一元微合金化,钒、铌二元微合金化,钒、铌、钛三元微合金化,随钒量的增加则碳偏析明显减小;钛在加入量范围内对碳偏析影响不明显,但却能明显减轻锰的偏析;钒、铌、钛在不同程度上均可减轻锰、硅、硫的偏析。
2007 Vol. 17 (6): 24-24 [摘要] ( 1202 ) [HTML 0KB] [PDF 0KB] ( 272 )
30 许永华,吴敏,曹卫华
高炉布料的焦层坍塌建模方法研究
炉料分布是影响高炉内煤气流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高炉布料过程中,矿石的冲击作用使部分焦层坍塌并堆积到炉中心区,考虑这一因素对料层分布的影响,在试验和统计分析基础上,采用一种简化方式模拟了布料过程的焦层坍塌现象。它以专家规则修正料面曲线,依据物料平衡关系求解模型参数,通过分析高炉径向温度和径向矿焦比分布,间接验证了布料模型中焦层坍塌修正方法。
2007 Vol. 17 (6): 30-30 [摘要] ( 1065 ) [HTML 0KB] [PDF 0KB] ( 282 )
34 储满生1 ,郭宪臻2 ,沈峰满1
高炉喷吹还原气操作的数学模拟研究
副产煤气的高效利用对钢铁产业的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意义重大。为此,提出了一个新的高炉风口喷吹高炉、转炉和焦炉煤气技术,并利用多流体高炉模型对其进行了详细模拟研究,预测了炉内现象和操作性能的变化。在维持回旋区温度、炉腹煤气量及渣面处铁水温度一致的条件下,模拟结果表明与现行常规操作相比,风口喷吹煤气后炉身温度下降,但整个炉内H2/CO浓度显著提高,炉身烧结矿间接还原加速,产量明显增加,热利用效率明显改善。其中喷吹焦炉煤气效果最为显著,高炉CO2产生量大幅度降低。随工艺氧制备等技术的进步,高炉喷吹副产煤气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7 Vol. 17 (6): 34-34 [摘要] ( 1372 ) [HTML 0KB] [PDF 0KB] ( 276 )
40 白仕平,张丙怀,伍成波,贾国利
高炉瓦斯泥高效利用的实验研究
通过对攀钢高炉粉尘利用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采用含碳球团直接还原焙烧法处理高炉瓦斯泥的工艺。在本工艺条件下,得到了高质量还原矿和副产品氧化锌粉。实验研究表明,还原矿中全铁 (TFe)达52%~54%、金属铁(MFe)为51%~53%、金属化率(Mη)>95%;氧化锌粉达到:w(ZnO)94%~96%、w(PbO)2%~5%、w(Fe2O3)微量。初步实现了高炉瓦斯泥的高效利用。
2007 Vol. 17 (6): 40-40 [摘要] ( 1235 ) [HTML 0KB] [PDF 0KB] ( 263 )
45 雷勇1 ,蔡九菊1 ,廖洪强2 ,余广炜2 ,赵鹏2 ,程晓光2
煤预处理炼焦的实验研究
采用首钢炼焦煤为实验原料,进行了煤预处理炼焦的实验研究。其中,煤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炼焦煤的堆密度和降低其水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预处理后的煤炼焦可在弱粘煤配比提高到45%以上时仍能全面提高焦炭质量;能显著提高炼焦生产能力、减少焦化废水,并能缩短炼焦时间;炼焦的副产品,焦油中芳香烃明显增加,煤气中氢气增加,甲烷减少。
2007 Vol. 17 (6): 45-45 [摘要] ( 1185 ) [HTML 0KB] [PDF 0KB] ( 281 )
装备技术
50 朱凤新
VODC产品的装备技术
随着市场对特殊钢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对超低碳不锈钢、超合金、低合金特殊钢的要求的提高,一般设备较难达到要求;而通过VODC设备冶炼则容易些,且产出的钢材品质较其它设备要高;同时,因其较VOD设备增加了转炉功能,则为工艺过程中的测温、排渣、取样、出钢也带来了方便。
2007 Vol. 17 (6): 50-50 [摘要] ( 1447 ) [HTML 0KB] [PDF 0KB] ( 281 )
节能与环保
53 王海风,张春霞,齐渊洪
高炉渣处理和热能回收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评述了因巴法(INBA)、图拉法(TYNA)、底滤法(OCP)、拉萨法(RASA)等国内外高炉渣处理的方法及回收高炉渣热量的物理法和化学法。认为目前的高炉渣处理存在新水消耗大、炉渣物理热无法回收和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污染物排放的问题,且在已研究的回收炉渣热量的方法中,未考虑处理后炉渣的应用或存在设备损耗大、热量回收率低等问题。拟开发的高炉渣干法粒化技术有望同时解决其渣粒化及热量回收的问题,是高炉渣处理利用的发展趋势。
2007 Vol. 17 (6): 53-53 [摘要] ( 1428 ) [HTML 0KB] [PDF 0KB] ( 286 )
行业话题
59 杜洪波,杨杰
SPHD薄板坯连铸漏钢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分析了唐钢FTSC薄板坯连铸机生产低碳冷轧用钢过程中漏钢的成因;提出了优化锥度控制、改进结晶器窄面铜板形状和优化水口形状等技术措施。这些措施实施后,低碳钢生产过程中的漏钢得到有效控制。
2007 Vol. 17 (6): 59-59 [摘要] ( 1275 ) [HTML 0KB] [PDF 0KB] ( 295 )
 

 

 
 
· 欢迎下载阅读《中国冶金》2018—2022年1~12期全文
· 《中国冶金》著作权转让协议
· 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学术出版道德公约
· 《中国冶金》第3届编委会成立大会顺利召开
· 2024年《钢铁》《中国冶金》《连铸》期刊征订
                  更多 
 

 

 
  ·《中国冶金》著作权转让协议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更多 
 

 

 
      排版格式       引言内容
      中英题名       正文内容
      中英摘要       结论内容
      关  键  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刊名缩写
                                      更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金属学会
中国钢铁期刊网
钢铁
                  更多 
 


京ICP备10022112号
版权所有©《中国冶金》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76号,邮编:100081   电话/传真:010-62181032 E-mail:CM@chinamet.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