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1日,由《钢铁》编辑部主办、重庆大学承办的《钢铁》第六届编委会第二次扩大会议在重庆大学举行。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钢铁》第六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赵沛,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钢铁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钢铁》杂志主编田志凌,中国金属学会秘书长王新江,重庆大学原校党委副书记、《钢铁》第六届编委会副主编白晨光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大钢企、研究院所和高校的6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由中国金属学会秘书长王新江、重庆大学原校党委副书记白晨光主持。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赵沛致词,他回顾了《钢铁》编委会自1978年第一届编委会成立(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陆达时任主任编委)至今多年的演变历程。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钢铁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田志凌致词,他指出《钢铁》期刊由过去高校、科研院所文章为主,到如今企业文章增多,表明中国钢铁实力逐步增强,已进入“钢铁强国”行列。重庆大学原校党委副书记白晨光致词,他充分回顾了重庆大学冶金学院的办学历史。中国金属学会秘书长王新江总结,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金属学会主办的期刊共有17种,包括JMST、《金属学报》和《钢铁》等,其中《钢铁》办刊历史十分悠久,自1956年创刊至今已有61年;自1992年起,《钢铁》一直被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并且在入选的23种冶金工业类学科的核心期刊中排名前三;在2015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钢铁》核心影响因子为1.058,扩刊影响因子为1.204。
《钢铁》编辑部主任邓陈虹向各位领导、专家及与会代表汇报了2016年《钢铁》期刊的各方面情况,在回顾《钢铁》历史与分析现状的同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在高校考核体系变化的情况下,2016年来稿总量显著减少,且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纸质广告下滑,期刊经营面临转型。
此外,会上宣读增补第六届《钢铁》编委会委员的决定,以及颁发2016年度优秀编委、优秀审稿专家、优秀论文作者奖。颁奖仪式后,与会代表热情洋溢地讨论起《钢铁》期刊的发展方向。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院长张立峰、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倪红卫均设立奖励措施,鼓励师生往《钢铁》杂志上投稿,其中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更将《钢铁》期刊上收录的其中一篇文章视为SCI的Q2区。与会代表殷切期望《钢铁》杂志再被EI收录,纷纷建言献策,如注重写好中英文摘要、图题和表题等。钢铁研究总院教授雍岐龙强调,听习总书记的话,“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钢铁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刘浏指出,技术要与学术结合,防止太学术化,建议增设“技术报告”栏目。宝钢集团宝钢研究院总经理助理兼中央研究院院长张丕军指出,大家看问题站在了两个不同的纬度,“观赏的碗和吃饭的碗要分开看”。中国稀土学会理事长李春龙呼吁应建立合理的科学期刊评价体系。湖南华菱涟源钢铁公司副总经理蔡焕堂建议,每期可以做一期专辑,有所侧重。华北理工大学校党委书记张玉柱表示,《钢铁》杂志的办刊宗旨不能变,要坚持为中国钢铁工业的生产建设服务,为钢铁行业的从业者提供科技信息,促进钢铁行业的发展。编委们纷纷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如颁奖场合可以更隆重些,以此提升编委、专家、作者的荣誉感等。
本届会议得到了承办单位重庆大学、赞助单位重庆图乐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在当前双一流学科建设、企业职称晋升评价体系变化以及新媒体冲击传统纸媒的大背景下,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齐聚一堂为《钢铁》期刊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在深化办刊宗旨的同时,积极寻求新的变化,这有助于巩固《钢铁》期刊在中国冶金行业同类型期刊中的领军地位,并终将逐步发展壮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钢铁》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