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研究连铸坯表层夹杂物在轧制过程中的演变行为,对板坯表层线缺陷进行分析发现,缺陷距表层几十微米,宽度约为200 μm,对其内物质进行能谱分析,发现有钠、钾元素,说明该缺陷可能是由于结晶器流场不合理等原因造成保护渣卷渣。通过建立连铸板坯表层夹杂物轧制过程有限元模型,对连铸坯头部、尾部不同位置夹杂物轧制过程中的演变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轧制道次的进行,夹杂物周边出现裂纹,并且随着轧制过程的进行,夹杂物周边的裂纹越来越大。轧件头部、尾部夹杂物逐渐向轧件表面移动,距离表层越近的夹杂物越容易迁移到轧件表面,而深度相同、水平位置不同的夹杂物,距轧件边缘距离越远,在轧制过程中越容易迁移到轧件表面。
焊接热影响区(HAZ)的微观组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钢材焊接处的力学性能。为了掌握含钛微合金钢Q345B在不同焊接线能量下热影响区的微观组织及性能演变规律,采用Gleeble 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含钛微合金钢Q345B焊接过程中热影响区的组织演变进行模拟试验研究,分析了冷却速率对热影响区的微观组织及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线能量焊接低冷速下热影响区组织以粒状贝氏体为主,t8/5为120 s时,析出针状铁素体,针状铁素体的出现有利于焊接热影响区冲击韧性的提升。
为了研究冷镦钢开裂的原因和过程,取样分析了某钢厂生产中存在开裂的试样,利用带有能谱仪的扫描电镜(SEMEDS)观察开裂区域宏观形貌和微观组织并表征夹杂物的形貌和成分。结果发现,部分魏氏体混杂在基体中,降低了冷镦钢的塑性和韧性;开裂区域发生穿晶断裂和氧化脱碳现象,其完全脱碳层的平均厚度为28 μm,说明表面缺陷在轧制前就已经存在,导致冷镦钢轧制时开裂;残留在钢中的铝镁钙复合夹杂物也直接导致了表面缺陷和开裂。同时,提出改善微观组织、减少夹杂物的改进措施。
针对包钢高炉碱金属循环富集严重、影响高炉顺行和生铁质量这一现状,通过测定包钢炼铁厂6号高炉入炉原燃料及产出项的碱金属含量,并结合取样期间高炉实际生产数据,对6号高炉做了碱金属的分布计算。研究表明,包钢6号高炉中的碱负荷为4.888 kg/t,其中有69.29%的碱金属由烧结矿带入;支出项中,炉渣带走的碱金属量最多,占到总支出量的83.41%。为降低碱金属对高炉生产造成的危害,结合包钢6号高炉实际情况,给出了降低碱金属危害的措施。
首钢京唐300t钢包加盖后自开率明显下降,分析了加盖钢包自开率下降的机理,确定了主要原因是包衬温度升高后造成的液态渣回流。通过对引流砂的流动性、密度和渗钢性研究,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加盖钢包的引流砂成分配比,并通过控制Al2O3和MgO含量,保证铬矿砂纯度。改进了钢包热修工艺,设计了针对加盖钢包的投砂操作和防钢渣回流措施。研究结果经推广使用后,钢包月不自开炉数由8~9炉降低至2炉以内,综合自开率达99.9%,双精炼工艺自开率达100%。
为了研究抗酸管线钢尾坯洁净度影响因素,试验分析结果发现,中间包留钢量在5和18 t时,尾坯TO质量分数分别为0.004 5%和0.002 0%,拉速在0.8~1.5 m/min时,拉速变化对尾坯平均TO质量分数影响不大;而拉速在1.5~1.8 m/min时,随拉速变大,尾坯平均TO质量分数明显变大。通过制定可行措施取得一定效果,先停浇尾坯和后停浇尾坯前10.7 m的TO质量分数为0.001 2%~0.002 2%,平均氮质量分数为0.002 6%,两块尾坯的碳、硫质量分数波动很小,完全满足抗氢致开裂(HIC)管线钢要求。ASPEX夹杂物分析结果表明,先停浇尾坯边部、中心每平方毫米上直径不小于0.64 μm的夹杂物个数波动范围分别为8~16和7~13,后停浇尾坯边部、中心分别为8~15和8~17。
针对宝钢为什么要建设湛江钢铁项目、湛江钢铁基地怎么建,介绍了湛江钢铁建设的背景及前期策划工作。湛江钢铁以“建成现代化、生态化、高效益,体现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理念,简单、高效、低成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碳钢板材精品基地”为目标,致力于炼铁装备技术创新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对特大型高炉无料钟炉顶、TRT和鼓风机等关键设备开展国产化攻关和技术开发,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实现了中国炼铁工业在关键装备和技术领域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