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领军期刊
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
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 报告》
入选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
中国金属学会会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收录期刊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期刊在线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网络首发
热点文章
虚拟专辑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业务合作
广告
理事会
视频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2018年, 第2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8-02-15
全选
|
技术综述
Select
高炉护炉用含钛物料应用现状及调研分析
刘东辉,王晓哲,张建良,刘征建,焦克新,姜春鹤
中国冶金. 2018, 28(2): 1-5.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6-9356.20170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对国内10家钢铁企业护炉所用的含钛物料进行了调研,研究了不同高炉所用含钛物料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不同含钛物料的特性并对其进行评价。调研表明,国内高炉所用含钛物料种类较多,主要为含钛球团矿和块矿,含钛物料的化学成分和采用的运输方式差异较大,主要运输工具为汽车和火车。通过对含钛物料性能和经济指标的分析,得到不同含钛物料的优劣顺序为含钛包芯线、含钛球团矿、含钛块矿、含钛烧结矿和含钛冷固结球团矿。含钛物料的加入方式分为上部加入和下部加入,上部加含钛球团矿、下部使用含钛炮泥的护炉效果较好。
Select
准晶强化钢的研究进展
时鹏程,朱远志,李纯,李佳潼
中国冶金. 2018, 28(2): 6-10.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6-9356.20170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准晶体是一种具有旋转对称性的介于晶体与非晶体之间的固体。由于其特殊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室温脆性、不黏性、电阻率高和导电性差等特性。准晶强化钢因其准晶的大量生成,其抗拉强度可以达到3 000 MPa以上。从准晶体的发现、钢中准晶的发现开始,对准晶钢相变反应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结了准晶钢的特性、制备和钢中准晶本身的特性等。最后,分析了准晶钢及准晶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针对准晶钢的应用前景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
专题研究
Select
焦粉粒度分布对铁矿石烧结指标的影响
周明顺,赵东明,李建军,夏铁玉,徐礼兵
中国冶金. 2018, 28(2): 11-16.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6-9356.20170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焦粉粒度对烧结生产指标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烧结杯试验开展焦粉粒度最佳组成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焦粉粒度从小于1 mm增加到5~8 mm时,烧结矿强度、烧结利用系数、固体燃耗、产量、垂直烧结速度及粒度分布均变差;烧结生产所使用的焦粉粒度组成可根据生产目标进行调整,当要求烧结矿转鼓强度达到最高值时,焦粉的粒度分布应当是57.20%的小于1 mm、25.63%的1~3 mm、11.17%的3~5 mm和6.00%的5~8 mm。当焦粉由鞍钢实际生产的粒度分布调整为最佳粒度分布时,烧结原料矿化过程合理,烧结矿转鼓强度增加1.48%,产量增加1.73%,10~40 mm的烧结矿增加2.16%,固体燃耗降低0.69 kg/t,冶金性能指标明显改善。研究结果对烧结生产中合理控制焦粉粒度分布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Select
热风炉煤气消耗量中期预测模型
郝聚显,赵贤聪,韩玉召,白皓
中国冶金. 2018, 28(2): 17-22.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6-9356.20170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在钢铁生产过程中,副产煤气占钢铁企业总能耗的40%,因此,准确预测副产煤气的消耗量可以为钢铁企业煤气系统的优化调度提供科学的指导。热风炉是副产煤气系统的最大用户之一,由于工作周期频繁调整导致副产煤气消耗量波动剧烈,预测难度较大。针对现有预测模型预测提前量较短的问题,建立了基于时间序列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在保证较高的预测精度的前提下将预测提前量延长至30 min。以现场采集的热风炉煤气数据作为数据样本进行实例分析,发现训练样本为2 000组、预测样本为30组时预测效果最好,平均误差绝对值可达4.04%。此外,还对不同预测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模型最适合热风炉煤气消耗量的中期预测。
Select
脉冲磁场强度对钛处理低碳钢凝固过程的影响
曹胜利,张庆军 ,朱立光,严春亮 刘增勋
中国冶金. 2018, 28(2): 23-27.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6-9356.20170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自发研制的脉冲磁场发生装置将脉冲磁场非接触式地施加到钛处理低碳钢的凝固过程中,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研究了不同强度的脉冲磁场对试样的宏观形貌、枝晶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脉冲磁场强度的增加,试样的宏观表面逐渐变得平整;枝晶和组织随着脉冲磁场强度的增加逐渐细化,但达到一定强度后,继续增加又出现了相反的结论。由此可以推断,脉冲磁场强度对枝晶和组织的影响存在一个最佳值。
Select
SPA- H钢热轧卷表面缺陷成因分析
邵肖静 季晨曦 高小丽 刘锟 任群 崔阳
中国冶金. 2018, 28(2): 28-33.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6-9356.20170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首钢生产SPA- H钢热轧卷中密集出现独立细线缺陷、独立翘皮缺陷、细线翘皮共生缺陷和浅坑缺陷等表面质量问题展开机理研究。通过使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观察了缺陷的形貌和微区成分,认为细线、翘皮和细线翘皮共生缺陷的形成与两个因素紧密相关,一是表层含硅/铬氧化物的氧化铁皮,二是与钢基体紧密接触的氧化铁皮内部的铜富集。研究表明,浅坑发生在精轧过程中,为翘皮等脱落后的碎屑在板面机械摩擦碾压划擦形成。
Select
82B热轧盘条浅表面网状渗碳体缺陷原因分析
陈伯瑜
中国冶金. 2018, 28(2): 34-38.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6-9356.20170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12.5 mm规格82B的热轧盘条浅表面网状渗碳体缺陷的产生原因,使用光学显微镜对82B的热轧盘条浅表层显微组织进行观测、连铸坯表面铣削后检测浅表层碳质量分数、连铸坯表面剥皮后轧制、使用无碳结晶器保护渣和调整连铸坯加热温度。结果表明,连铸坯浅表层不同深度碳质量分数在凝固偏析的范围内属正常波动,未见明显表面增碳现象;连铸坯浅表层剥掉 3.0~5.0 mm后轧制,82B的热轧盘条浅表面网状渗碳体缺陷仍然存在,没有减少的趋势;使用无碳结晶器保护渣生产的连铸坯轧制成材后,盘条浅表面网状渗碳体缺陷依然存在,且没有减少;把连铸坯开轧温度由890~910调整到960~1 010 ℃后, 82B的热轧盘条浅表面再也没有发现网状渗碳体。综合以上结果,该厂82B的热轧盘条浅表面网状渗碳体缺陷是由不恰当的连铸坯加热温度造成的,而不是连铸坯表面增碳造成的。
生产技术
Select
首钢京唐降低烧结矿SiO2含量的研究及应用
陈绍国,裴元东,王同宾,石江山,罗尧升 程峥明
中国冶金. 2018, 28(2): 39-43.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6-9356.20170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烧结杯试验方法对首钢京唐铁矿粉低SiO2烧结及优化措施进行研究,并进行工业试验及工业应用。结果表明,在京唐配料结构下,烧结矿SiO2质量分数由5.60%降至5.00%,烧结矿转鼓指数、成品率和粒度有所变差。粗化焦粉粒度对提高转鼓指数的效果最明显;提高混合料温度对烧结各项指标基本都有改善,尤其对提高成品率的效果最明显;提高料层厚度对降低燃耗等指标有利。在工业应用中,采取提高料层厚度30 mm、提高料温5~10 ℃、放宽燃料粒度(小于3 mm比例)2%、降低镁质熔剂使用量以及优化配矿等措施,使京唐烧结矿的铁酸钙体积分数基本得到保证,达到45%以上,促使烧结矿产质量保持稳定且有改善。
Select
三安连铸中间包快换的工艺实践
吕凯辉
中国冶金. 2018, 28(2): 44-47.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6-9356.20170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福建三安钢铁有限公司炼钢厂通过对中间包快换的认识、准备以及对快换的条件、时间和操作要点进行了阐述。实践表明,合理利用中间包快换技术,可提高连铸机作业率、钢水收得率,减少工艺、设备、人为原因造成的连铸机停机事故。减少开机、停机次数,降低开浇、停浇操作对铸坯质量的不利影响。同时更能提高设备周期管理和状态管理的水平,降低设备维修成本和提高检修人员的工时利用率,使设备计划检修率由快换前的75.9%提高到99.24%的好水平。
Select
热轧薄规格钢带折叠缺陷成因分析及措施探讨
王章岭,田贵昌,刘鸿明,徐亮,高文刚,王莉
中国冶金. 2018, 28(2): 48-51.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6-9356.20170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热轧折叠缺陷对酸连轧工序造成的原料空卷问题,从热轧工序相关影响因素出发,分析了薄规格热轧钢带生产过程中折叠缺陷形成原因,主要为钢带头尾存在不同程度镰刀弯或局部浪形等问题,经卷取侧导板和夹送辊共同挤压作用后形成的。通过在设备精度、工艺改进、预警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优化和改进,薄规格热轧钢带折叠缺陷发生量得以有效控制,月均发生量从攻关前的55卷左右逐渐下降至攻关以来的20卷左右水平。进一步提高了热轧钢带一检合格率和折叠缺陷的预警识别率,有效降低了热轧钢带折叠类缺陷对下游工序生产过程造成的影响,促进了上下游生产节奏的提升。
Select
汽车密封条用冷轧钢带DC03+C590的开发
罗晓阳,赵小龙,赵占彪,狄彦军
中国冶金. 2018, 28(2): 52-56.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6-9356.20170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采用CSP钢带为基料,通过罩式退火工艺成功开发汽车密封条用冷轧钢带DC03+C590。主要分析了两种化学成分、退火温度、退火气氛及自然时效对DC03+C590冷轧钢带力学性能及表面反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冶炼成分采用B方案,退火冷热点设定480/490 ℃,均热时间为17 h,生产的汽车密封条用冷轧钢带DC03+C590力学性能满足要求。罩式炉退火过程中,在乳化液最大挥发温度段进行大流量氢气吹扫、均热结束前增加小流量氢气吹扫均有利于提升钢带表面反射率。
Select
镀锌DP780漏镀缺陷的成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巫雪松 崔秋艳 郑晓飞 张丹 李研 李冠雄
中国冶金. 2018, 28(2): 57-60.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6-9356.20170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热镀锌线生产高强度双相钢产品出现的表面漏镀问题,通过对缺陷的宏观与微观形貌以及成分进行分析,同时对漏镀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确定影响表面漏镀的主要原因是双相钢中含有硅、锰等元素较多,容易发生选择性氧化,氧化物阻碍铁元素和锌液的铝热反应,形成漏镀。根据分析结果,采取提高炉区加热段露点和降低氢气含量的方法对漏镀进行预防。结果表明,同时提高炉区加热段露点和降低氢气含量能有效解决表面漏镀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实用效果,为进一步开发拓展更高级别镀锌双相钢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理论依据。
Select
SWRH82B硬线钢CaO- Al2O3- SiO2系夹杂物塑性化控制的生产实践
李西德,邓深,杨跃标,廖桓萱,陈永金
中国冶金. 2018, 28(2): 61-66.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6-9356.20170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SWRH82B硬线钢通过控制精炼渣的组成实现夹杂物塑性化的可行性,通过对炼钢过程中各工序的精炼渣和钢液进行取样,并对精炼渣成分、钢液总氧含量以及夹杂物的形貌、尺寸、成分等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无铝化脱氧,并将精炼渣的碱度控制在0.8~1.2,Al2O3质量分数控制在10%以下时,能使CaO- Al2O3- SiO2系夹杂物成为塑性夹杂物;钢水经过RH真空精炼后夹杂物尺寸变大,并且夹杂物的Al2O3质量分数降低,SiO2质量分数升高,通过相关检测分析了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Select
高韧性桥梁钢Q420qD的开发
刘宝喜,高彩茹,郑文超,高秀华,朱成林,李双江
中国冶金. 2018, 28(2): 67-72.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1006-9356.20170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满足桥梁钢Q420qD高强、高韧性的要求,采用低碳、铌、钒、钛微合金化成分设计方案,应用铁水预处理、自动化炼钢控制钢水洁净度,采用电磁搅拌及重压下等工艺手段保证铸坯质量,利用新一代TMCP工艺,控制钢板的组织细化和均匀,保证产品的综合力学性能。通过力学性能的测试和组织检测,开发钢种屈服强度在450~510 MPa,抗拉强度在560~640 MPa,伸长率在21%~25%,-20 ℃冲击功全部在200 J以上,屈强比全部小于0.85,Ⅱ级探伤全部合格;在Gleeble3500试验机上测定了钢种的动态CCT曲线,为制定控轧控冷工艺提供理论基础;应用透射对析出物的分析表明,析出强化贡献量占全部强度的15%以下,强化机制以固溶强化、细晶强化和贝氏体相变强化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