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23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3-12-15
  

  • 全选
    |
    技术综述
  • 贺毓辛
    中国冶金. 2013, 23(12): 1-4.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现在已进入科技发展的一个新时期,信息化、大数据为其特征,为此,对今后轧制科技如何发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用计算数学求解问题的方法以及建立未来虚拟实验室的方案。同时,在简析生产现状后,对钢铁生产的发展提出若干意见。

  • 王广,薛庆国,孔令坛
    中国冶金. 2013, 23(12): 5-11.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新的历史阶段,资源短缺和环保压力对钢铁企业的生存和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开发炼铁新工艺成为必然。转底炉珠铁工艺是近十几年来兴起的一项煤基非高炉炼铁新工艺,并已经实现了商业化应用。该工艺能实现渣铁快速分离,得到高品质珠铁,且在能源、成本、环保、原料适应性等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综述了该工艺发展历程、基本特点和应用潜力,进而结合中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要求和资源现状,指出了该工艺在中国钢铁冶金和资源利用领域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最后,简要介绍了针对该工艺课题组已有的研究基础。

  • 专题研究
  • 马国宏,朱荣,刘润藻,张文龙,朱长富
    中国冶金. 2013, 23(12): 12-15.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的概念,结合电弧炉生产,研究了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工艺的炉料结构、供电供氧操作、底吹搅拌等单元操作的技术集成,实现了电炉炼钢工艺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冶炼节奏,降低了原辅材料消耗。

  • 宋景凌,钟春生,宁建成
    中国冶金. 2013, 23(12): 16-2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摘要: 在建立不同铁水比例下的能量平衡与物料平衡的基础上,利用多尺度方法分析研究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电弧炉炼钢跨尺度全流程能量的状况,主要包括工位级节能技术研究、余热利用技术、工位级间相互的关系与电弧炉炼钢流程集成技术。实现了跨尺度全流程能量的集成,得出最优能耗的冶炼生产模式。

  • 杨利委
    中国冶金. 2013, 23(12): 21-24.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在短流程生产实践中,对使用高氮质量分数精炼渣、吹氮气、含氮合金3种增氮方式增氮的可能性和规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3种增氮方式都可以起到增氮效果,尤以含氮合金增氮效果明显且可控,3种增氮方式都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钢种生产工艺流程才能满足连续生产需要。

  • 宋水根,刘花,曾繁林
    中国冶金. 2013, 23(12): 25-28.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电弧炉物料平衡理论与利用BP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理论模型结合神经网络的电弧炉炼钢全程钢水碳质量分数实时预测模型。通过模型得出冶炼过程中碳质量分数变化曲线,实现对全程钢水碳质量分数的实时监控。在接近冶炼终点时,由于脱碳反应中碳氧积的存在,因此模型对影响终点碳质量分数的因素进行分析,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预测,满足了对电弧炉冶炼终点碳质量分数预报准确度的要求。

  • 向宏学1,邵华1,张家泉1,何庆文2,王广连3,申景霞3
    中国冶金. 2013, 23(12): 29-33.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以山东钢铁莱芜分公司50t电炉热装铁水冶炼20CrMnTiH齿轮钢实际生产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原料铁水比对电炉冶炼吨钢电耗、吨钢氧耗及冶炼周期的影响。发现平均每增加1%的原料铁水,吨钢电耗降低4.602kW·h,吨钢氧耗增加0.147m3。电炉冶炼周期随铁水比增大开始逐步降低;当铁水比超过39.6%之后,电炉冶炼周期则随铁水比增大而略有增加,但吨钢冶炼电耗仍继续降低。铁水比达到70%以上时,吨钢平均冶炼电耗接近零。结合基于线性规划理论的优化配料计算,结果表明,随着铁水比的增加,吨钢原料消耗、电耗以及氧耗的成本之和逐渐降低。考虑冶炼周期及生产成本的综合控制,认为电炉冶炼齿轮钢最佳铁水比应为60%左右。

  • 生产技术
  • 孙凤梅,刘飞,程奎生,马建超
    中国冶金. 2013, 23(12): 34-38.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以副枪系统和二级冶金模型为基础,通过优化原材料条件,建立转炉加料、底吹搅拌和供氧等吹炼过程自动控制工艺,以及优化系统操作参数和模型参数等措施,实现了180t转炉自动化炼钢,转炉出钢命中率由25%提高到83%以上,且吹炼过程稳定,转炉生产周期缩短了4min,终渣全铁质量分数平均降低了2.4%,提高了转炉炼钢的金属收得率。

  • 曹剑钊,彭文,龚殿尧,张殿华
    中国冶金. 2013, 23(12): 39-42.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热连轧全线跟踪对其生产过程中的全自动轧钢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国丰620mm热连轧生产线现场实际设备和仪表配置,针对窄带钢热连轧生产线的快节奏特点,通过对轧区进行细致划分,提出轧区内多队列跟踪概念,进而建立了新的全线跟踪方法。该方法结合钢坯出炉系统和过程自动化模型设定系统,实现了全线跟踪,并已成功应用于620mm热连轧生产线中。现场实际生产表明,这里的全线跟踪方法保证了数据传递的准确性,有效地提高了轧制节奏和生产效率,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 肖红,李爱武,欧阳红林,吕萌
    中国冶金. 2013, 23(12): 43-47.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借助有限元分析与试验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研究了相同铁芯高度和安匝数下凸极式和环形式铁芯结晶器电磁搅拌器的内腔磁场和端部漏磁。研究表明,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在搅拌器内腔正中心沿拉速方向(轴向z)上,凸极式和环形式铁芯电磁搅拌器的磁感应强度变化趋势一致,都沿z轴正向变化平缓。而向铁芯表面逐渐靠近时,凸极式电磁搅拌器的磁感应强度沿z轴先逐渐增大,在距搅拌器水平中心面约150mm的铁芯端部达到最大峰值,然后由端部向外急剧降低,呈“山峰”状的分布趋势。在越贴近搅拌器铁芯表面处,这种磁场分布趋势越明显,即端部漏磁越明显。而与凸极式铁芯电磁搅拌器相比较,环形式铁芯电磁搅拌器的端部漏磁明显小很多。磁感应强度沿z轴的变化相对比较平缓,仅在线圈端部约225mm处出现一个较小的峰值,而后陡降,其分布呈“悬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