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2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2-15
  

  • 全选
    |
    技术综述
  • 杨文远, 张先贵, 杨 勇, 刘路长, 高卫涛
    中国冶金. 2012, 22(2): 1-6.
    摘要 ( ) PDF全文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2010年中国转炉炼钢废钢比平均为7.6%,欧美国家转炉为20%左右。国外冶金工作者在实验室和钢厂进行了大量转炉利用废钢技术的研究,例如转炉合理的废钢加入量、废钢熔化速度、测定熔池温度和碳的传输系数、冶炼优质钢时合理地利用废钢等问题。中国对于转炉利用废钢的生产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工作都应加强。

  • 李 东, 胡加学
    中国冶金. 2012, 22(2): 7-9.
    摘要 ( ) PDF全文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复吹转炉底吹元件的演变,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底吹元件在布置位置的优化、结构形式的改进、制造工艺的完善及长寿命维护等方面出现的新技术。指出了针对不同炉型优化布置底吹元件及研发新的加工制造工艺延长供气元件的寿命是未来提高转炉复吹比的关键。对进一步研究转炉复吹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 专题研究
  • 祭 程, 蒋 毅, 肖文忠, 朱苗勇, 曹学欠, 谭建平
    中国冶金. 2012, 22(2): 10-13.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连铸坯凝固热收缩仿真计算结果,并结合以铸坯为厚度标尺检测得的拉矫机架辊缝偏差,研究开发了一种大方坯连铸拉矫机辊缝在线标定方法,为铸坯轻压下实施准确的压下量提供保障。实践证明,采用此在线辊缝标定方法后,轻压下压下量相对偏差可控制在4%以内,无偏差铸坯比率达到83.33%。

  • 曾松盛 , 成小军, 周明伟, 梁 武, 王 磊
    中国冶金. 2012, 22(2): 14-18.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微观组织分析法, 对某钢铁公司生产的Q345B热轧板板面结疤缺陷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类热轧板的结疤缺陷是由于连铸工艺出现异常,造成板面或近表层卷渣、微裂纹和气泡等板坯缺陷,并在连铸过程中裂纹出现了高温氧化行为,在加热炉中裂纹发生二次氧化、脱碳、晶界弱氧化等行为,在后续轧制过程中进一步恶化板面,从而造成了板面大面积结疤产生。

  • 黄建军, 张新文, 周 伟, 杜志明
    中国冶金. 2012, 22(2): 19-24.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分析了37Mn-1与37Mn5成分、过程控制及生产结果方面的异同点,指出37Mn-1与以往其它钢种气孔缺陷的不同之处,排除了石灰、结晶器保护渣、夹杂物等对气孔缺陷的直接影响,同时,VD真空处理后的[H]含量在1.6×10-6以下,排除由氢气引发气孔的根源。其次,通过观察结晶器液面振动曲线发现,浇注37Mn-1过程中液面波动相当剧烈,浇注37Mn5时液面正常。因此,液面波动是造成此次气孔缺陷的主要原因,而引起液面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钢液二次氧化导致的水口结瘤。

  • 陈洪智, 常运合, 张家泉 , 谢茂恩, 杨 东, 李六一
    中国冶金. 2012, 22(2): 25-3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连铸板坯凝固传热与自由线收缩计算模型。揭示了不锈钢板坯连铸凝固与冷却过程线收缩的一般规律,为铸机基础辊缝锥度曲线的设计提供了合理依据。针对304不锈钢板坯连铸,结合实际生产冷却条件的计算分析表明:连铸过程板坯厚度的自由线收缩在二冷初期较为平缓,二冷后期铸坯凝固末端附近为快速线收缩阶段;目标表面温度下,拉速对板坯厚度线收缩量与线收缩率差异影响显著;板坯断面厚度影响次之,浇铸过热度影响不明显。此外,板坯厚度的线收缩沿宽向分布并不均匀,其中角部附近的线收缩量最大,不同部位的线收缩范围构成了该钢种连铸的辊缝设定操作窗口。

  • 节能与环保
  • 原丽军,李遇春
    中国冶金. 2012, 22(2): 31-35.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钢铁企业中烧结烟气与垃圾焚烧是二恶英最主要的排放源。对比了烧结过程与垃圾焚烧中二恶英的生成机制;分别从添加抑制剂、优化工艺及烟气处理三个方面对两者的二恶英控制技术进行了论述和对比, 提出彻底解决二恶英污染问题需要在烟气排放过程中实现,建议烧结烟气控制二恶英借鉴垃圾焚烧SCR技术,垃圾焚烧控制二恶英采用烧结烟气的移动床活性炭脱硫技术。

  • 刘 超, 李士琦, 金晓晖, 侯明山, 董洪波
    中国冶金. 2012, 22(2): 36-4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钢铁工业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为了减少碳排放和解决冶金用能,提出了“风光互补非碳冶金”的概念,希望依靠风能和太阳能清洁能源技术为钢铁生产提供能量,实现一条不涉及碳排放的冶金工艺流程。该冶金系统设计由四项技术单元组成,通过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反馈,最终确立的系统单元之间基本满足了能量的协调匹配,能够获得1 600 ℃以上的冶炼高温,达到了试验的预期,是清洁能源利用技术与钢铁冶金技术相融合解决能源及环境问题的初步性尝试。

  • 企业管理
  • 毕志超,孙卫华
    中国冶金. 2012, 22(2): 41-44.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济钢通过与钢铁产业链下游用行业企业建立技术联盟,针对用户应用技术的发展创新新产品开发体制机制,以工程机械用钢用户应用技术为例,研究了满足用户用钢需求的产品开发机制,企业产品开发步伐加快,客户服务体系建设和客户价值创新工程取得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