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22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2-12-15
  

  • 全选
    |
    技术综述
  • 王国栋
    中国冶金. 2012, 22(12): 1-5.
    摘要 ( ) PDF全文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以自主研发的冷却速率可调(空冷至超快速冷却无级调整)、冷却温度精确控制的先进冷却技术和装备为 手段,对占钢材总量95%以上的热轧钢材,根据不同钢材成分、性能要求和相变规律设计相应的冷却路径和冷却过 程控制参数,进行钢材热轧和冷却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有效调控,实现细晶强化、纳米析出强化、相变组织强化等各 种强化机制的综合强化,充分挖掘钢材的潜力。开发的工艺技术、冷却装备目前在热连轧、中厚板、H型钢、棒材等 生产过程中转化应用,开发出系列的减量化钢材产品。与传统的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技术相比,节省钢材合金用 量30%以上,或提高钢材强度100~200 MPa以上,大幅度提高冲击韧性,节约钢材使用量5%~10%,节能10%~ 15%。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该技术已经列入《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 划》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等国家文件。

  • 专题研究
  • 万 越, 温志红, 高秀华
    中国冶金. 2012, 22(12): 6-9.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热模拟试验获得X70的CCT曲线和不同冷却速度下的组织,从而确定现场采用3种冷却工艺试验方 案,其中方案2(中等速度冷却)能达到薄规格管件用钢板高强度、高韧性的要求,且钢板板形易于控制,能够实现低 难度的大批量生产。

  • 阳代军 , 马耀峰 , 王文广, 徐 彬
    中国冶金. 2012, 22(12): 10-14.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开平船板中存在很大的残余应力,导致切割下料和焊接后发生变形,这是制约开平船板广泛使用的瓶颈。 对首钢开平矫直船板下料和焊接变形进行试验分析,试验表明通过采用合理的低残余应力开平船板的工艺控制技 术来优化钢卷内的残余应力分布,使得首钢公司生产的开平矫直船板中的残余应力分布均匀,因此下料变形和焊 接变形小,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 王代文 , 邓 勇, 冯 伟, 薛 艳
    中国冶金. 2012, 22(12): 15-16.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立辊直径与来料形状条件下的钢轨万能轧制法万能机架出钢弯曲仿真分析,找出了立辊直径、来料 形状对万能机架出钢弯曲的影响规律,为指导生产实践提供了依据。

  • 生产技术
  • 鞠艳美, 张 伟, 李法兴
    中国冶金. 2012, 22(12): 17-2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莱钢立足现有工艺装备,通过采取精料、严格控制电炉终点(碳、磷、温度)、优化脱氧工艺、合理调整精炼 炉渣、连铸保护浇注、钢管轧后控冷等工艺措施,成功生产出36Mn2V油井管用非调质钢。分析了该钢种生产过 程的质量控制要点,并提出工艺控制措施,使生产出的产品具有成分均匀、残余元素含量低、氧含量低、夹杂物少、 晶粒细小的特点,较好地满足了石油工业对高质量油井管的要求。

  • 王 谦, 鲁永剑 , 何宇明, 胡 兵, 熊银成, 张建国
    中国冶金. 2012, 22(12): 22-27.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重钢新区在投产之初,连铸板坯表面原始合格率较低,铸坯表面的主要缺陷表现为:表面纵裂纹、铸坯角部 横裂纹、铸坯宽面边部凹陷,此外黏结问题一方面对工艺顺行造成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制约了铸坯表面质量的提 高。通过对现场生产过程中铸坯表面缺陷的跟踪和分析,并在生产中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最终使铸坯表面无清 理率达到了较高水平,为连铸坯的热送热装创造了条件。

  • 关春立, 韩立海, 姜 英
    中国冶金. 2012, 22(12): 28-32.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黏结问题是通钢FTSC薄板坯连铸生产的主要难题之一,其产生的主要机制是铸坯与结晶器铜板之间的 摩擦力增大引起的坯壳断裂。针对通钢现有生产条件,通过对钢水成分、保护渣性能、工艺参数、钢水过热度等进 行优化调整,使黏结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 节能与环保
  • 张 琦, 田永华, 李洪福, 蔡九菊
    中国冶金. 2012, 22(12): 33-37.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钢铁联合企业蒸气系统的构成、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了蒸气系统的节能潜力;通过热力学 分析理论探讨了蒸气系统供汽、用汽的不合理性,采用能级匹配理论重点研究了不同品质蒸气的合理利用问题,提 出加强余热蒸气回收利用率、蒸气替代技术和发展热电冷联产等措施来提高蒸气系统的节能。研究结果表明: ①蒸 气的利用应符合能级匹配、梯级利用原则,以提高其利用效率;②深入分析蒸气系统的供汽、用汽特点,采用适当的节 能技术,建立蒸气管理系统,实现蒸气产、供、用一元化管理,有助于提高蒸气的利用价值、减少不必要的蒸气放散。

  • 马景新, 刘海啸, 何志军 , 金永龙, 官跃辉
    中国冶金. 2012, 22(12): 38-40.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在实验室中利用Na 2 CO 3 与CaO混合后的溶液对模拟高炉煤气进行脱除CO 2 实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 反应溶液的浓度、溶液温度、煤气流速以及液柱高度与喷淋高度之比对CO 2 脱除率有影响。在试验条件下:反应溶 液的浓度为0.6 mol/L,气体流速是0.5 m/s,溶液的温度是35℃,液柱高度与喷淋高度之比是1∶2时,脱除率达 到最大,为59.53%。

  • 梁坤锋 , 吕 庆 , 毕耜友, 杜林森, 刘 然
    中国冶金. 2012, 22(12): 41-44.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邯钢喷吹用煤粉中配加一定比例的干熄焦地面除尘灰和高炉重力除尘灰后的煤质指标、热分解率 以及燃烧性能的分析测定,探讨了高炉喷吹除尘灰是可行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混合煤粉中配加5%~7%的干熄 焦地面除尘灰或高炉重力除尘灰时,混合煤粉的燃烧率能满足高炉喷吹用煤的要求。同时,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 范永平, 钱 雷, 王 纯, 杨景玲, 孙 健
    中国冶金. 2012, 22(12): 45-48.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使用自行研制开发的钢渣余热有压自解装置对重庆钢铁公司的钢渣所进行的有压热闷中试试验,确 定了钢渣有压热闷的最佳工艺条件:蒸气压力0.3~0.7 MPa,热闷时间为3~3.5 h,吨钢渣打水量为0.4~0.55 m 3 ,采用连续的打水方式等。在最佳的工艺条件下,钢渣热闷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