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了中国建筑钢筋性能升级与使用功能化的重要意义,指出建筑钢筋的性能升级与使用功能化应该走节约型的道路。概述了国内外建筑用热轧带肋钢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强度、提高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性的发展趋势。分析讨论了目前中国建筑钢筋研究开发、生产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性能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功能性钢筋研究和应用方面落后、标准体系还不完善等。并且提出了促进中国建筑钢筋升级换代的措施与建议。
RH作为生产洁净钢的主要手段之一,以其快速处理的特点及其较低的处理成本越来越为炼钢厂所广泛采用,因而如何根据产品要求和前后工序的配置合理选择RH真空精炼装置的型式成为大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RH精炼能达到的水平,总结了RH真空处理装置的各种型式、处理周期以及采取的快速精炼措施,为RH真空装置的选型创造条件。
采用熔融还原方式还原钒钛磁铁矿,借助化学分析和XRD等分析方法,考察了配碳量及供碳方式对钒钛还原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固体碳还原,随着配碳量的增加,铁中的[Ti]和[V]的质量分数均不断增加;不同的供碳方式对还原会产生很大影响,采用混合供碳方式还原效果最好,钒钛质量分数分别达到了0.221%和1.22%;钛在还原过程中有一定的脱硫能力,随着铁样中钛质量分数的增加,铁样中硫质量分数不断降低;随着Ti还原量的增加,V还原量也不断增加。
高炉喷煤是降低高炉炼铁生产成本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某高炉现场原料在实验室条件下的煤粉燃烧性试验,以现场煤种、粉气比的煤粉燃烧率为基准,考察了烟煤配比、富氧对煤粉燃烧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4种无烟煤中,S2煤是最佳混合喷吹的无烟煤;增加烟煤配比和采用富氧措施,可使煤粉的燃烧率提高 。当S1和S2混合煤中烟煤S1配比为67%,富氧3%时,喷煤比可比基准提高37 kg/t(HM)。
通过试验和分析,阐述了10B21钢中的硼在炼钢、连铸、轧制等过程中的经历,通过调整生产工艺,达到使硼在炼钢时不氧化,在凝固时不形成“硼相”BN,在轧制时抑制Fe23(C,B)6的形成,使硼从炼钢到轧制等4个过程中得以顺利形成为有益的酸溶硼,合理选择用户加工参数,提高钢的晶界上的酸溶硼量,提高产品的淬透性和冷加工性,从而达到发挥硼在钢中的作用这一目的。
采用弛豫控制析出+加速冷却(RPC+ACC)和超快速冷却+加速冷却(UFC+ACC)2种不同冷却工艺试制低裂纹敏感性钢板,结合显微硬度、SEM及TEM技术分析了冷却工艺对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RPC+ACC工艺试样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比UFC+ACC工艺分别要高170 MPa和65 MPa,而且维持了相同的冲击韧性。获得含有大量位错胞的板条贝氏体组织,且不同尺寸的板条贝氏体被亚结构或位错墙分割,出现相互交错排列是RPC+ACC冷却工艺提高强度的主要机制。
通过降低转炉矩形坯生产轴承钢GCr15经800 mm初轧后的预备方进入800 mm大棒线连轧机组时的表面温度,而芯部温度仍然比较高,以提高钢材轧制时的变形抗力,使在轧制成钢材时轧制力向芯部渗透,改善轴承钢GCr15大规格φ120 mm钢材组织致密性,从而有利于芯部孔隙性缺陷的压合,消除缩孔。
针对安钢2 200 m3高炉喷煤系统投产后,喷煤系统喷吹能力不足、瞬时喷吹量波动较大等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设备改造,取得较显著的成效。喷吹能力由原来的20 t/h提高到45 t/h以上,瞬时煤量波动由原来的1 t/h稳定在300 kg/h以下,并依此指导了后期投产的2 800 m3高炉喷煤系统的设计,使得2800m3高炉的喷煤按计划顺利投产并达到设计指标。
在1422热连轧产线上生产宽薄规格集装箱板(如1.6 mm×1 185 mm)的试轧初期,存在较多问题:如因精轧机组负荷偏大,要求中间坯厚度较薄,同时要提高出炉温度,但会带来表面氧化铁皮问题,后段轧机没有钢也会出现压靠(即负辊缝)导致有钢信号提前产生以及活套偏高等问题;通过优化出炉温度、除鳞制度、有钢信号的逻辑条件、活套的张力系数以及精轧机架的负荷分配等手段,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并提升了实物质量。
结合典型钢铁企业的低温余热资源调研,通过测算分析了采用余热源水源热泵技术回收利用钢铁企业工艺循环冷却水和工业废水的节能减排效果,证实该技术是一项先进的节能减排措施,有助于企业降低能源成本、实现节能减排,践行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