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21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1-11-15
  

  • 全选
    |
    专题研究
  • 王天义,胡东风,温星,邱士俊
    中国冶金. 2011, 21(11): 1-4.
    摘要 ( ) PDF全文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二氧化硫是钢铁企业排放的严重污染物之一,在钢铁行业实行烧结烟气脱硫已是势在必行。通过对市场  上的一些烟气脱硫工艺的分类、比较、研究,以及对京唐钢铁烧结烟气脱硫工艺的思考,提出一些建议,供钢铁企业  在选择烧结烟气脱硫工艺时参考借鉴。

  • 吴海涛
    中国冶金. 2011, 21(11): 5-7.
    摘要 ( ) PDF全文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烧结烟气脱硫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烧结烟气脱硫的能耗、脱硫剂消耗所带来的间接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从源头控制入手,减少烧结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设想。

  • 刘道清,沈晓林,石洪志,石磊,王如意
    中国冶金. 2011, 21(11): 8-12.
    摘要 ( ) PDF全文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宝钢气喷旋冲烧结烟气脱硫技术的研发背景,工艺与关键设备研发情况,并系统阐述了工业试验研究与工程化技术总成情况。详细介绍了工程化应用情况,以实际烧结脱硫工程为例,对干湿法烧结烟气脱硫装置的运行情况和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

  • 冯占立,张庆文,常治铁,周航,李修梅
    中国冶金. 2011, 21(11): 13-18.
    摘要 ( ) PDF全文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鞍钢西区两台328㎡烧结机,系统处理烟气量为1980000m3/h,采用旋转喷雾干燥烟气脱硫工艺进行全烟气脱硫。脱硫系统主体设备包括:脱硫塔、浆液系统、布袋除尘器、增压风机、给排水泵、高低压配电柜、自动控制系统等。系统运行后SO2排放≤100mg/m3,脱硫效率≥90%,粉尘排放≤30mg/m3完全满足国家环保要求。

  • 王国鹏
    中国冶金. 2011, 21(11): 19-21.
    摘要 ( ) PDF全文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简单介绍了活性炭脱硫脱硝技术在太钢烧结厂烟气脱硫中的应用,重点介绍热气再生系统的工作参数、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和技术特点,利用热气再生系统使活性炭循环使用,再生效果好,运行后环保效果非常明显,经济效益好。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能耗、实现综合再利用,大大降低了活性炭脱硫的运行成本,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 生产技术
  • 谢洪恩
    中国冶金. 2011, 21(11): 22-25.
    摘要 ( ) PDF全文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攀钢高炉渣是典型的高钛型高炉渣,炉渣TiO2质量分数超过20%,炉渣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受渣中TiO2还原程度的影响。攀钢高炉渣实际上是一种CaO-SiO2-MgO-Al2O3-TiO2五元炉渣,渣中TiO2质量分数目前约21%~22%。渣中硅酸盐相矿物约占70%~80%,钛酸盐相约占20%,其余矿物为金属铁和碳氮化钛固溶体。炉渣熔化性温度约1360~1380 ℃,炉渣熔化性温度区间一般约20~30℃。在正常炉况下,在高温下液态炉渣的黏度约0.5 Pa•s。TiO2的还原对炉渣性能的影响机制和定量的关联性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徐辉,赵张发,黄峰业,张猛超,刘强,周云
    中国冶金. 2011, 21(11): 26-29.
    摘要 ( ) PDF全文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研究了梅钢150t铁水包复喷吹脱硫后脱硫渣的重量、成分、硫含量,以及铁水在脱硫前后成分的变化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残留在铁水包表面的脱硫渣对炼钢回硫影响的幅度。研究结果表明,复喷吹脱硫结束后,脱硫渣中硫含量在2%-3.5%之间,扒渣结束后的残渣量在100kg左右,由此渣导致的回硫最高不超过0.003%。因此,梅钢脱硫残渣对钢水回硫影响幅度较小。同时,为了进一步减小残渣回硫幅度,需向脱硫渣中加入一定量的聚渣剂,以达到改善脱硫渣流动性,提高扒渣效果。

  • 孙野,罗志国,狄瞻霞,邹宗树,陈韧
    中国冶金. 2011, 21(11): 30-33.
    摘要 ( ) PDF全文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分形理论更能准确的界定风口回旋区边界。建立COREX熔化气化炉的半周三维冷态模型,利用高速摄影的方法跟踪冷态模型内示踪粒子的运动,得到冷模型观察面板处风口回旋区的颗粒运动信息。通过对大量颗粒运动信息的处理得到风口回旋区范围的颗粒速度标量场,最后运用分形理论对利用不同颗粒速度大小等值线界定的回旋区边界的“不规则”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回旋区内部颗粒快速运动的空腔区,分维数基本不变,且接近于欧几里得维数1;在停滞区,分维数也基本不变,其数值大致为1.4;从空腔区到停滞区分维数逐渐增大;将停滞区分维数基本不变的速度值作为界定回旋区边界的标准,可以确定回旋区的形状和大小,并可通过余维相加定律计算出三维风口回旋区的内表面积;为风口回旋区的宏观动力学计算以及数值模拟提供准确的边界条件。

  • 汪庆国,李京社,唐海燕,王宏斌,宁晓钧
    中国冶金. 2011, 21(11): 34-39.
    摘要 ( ) PDF全文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加入示踪剂、对铸坯进行系统取样与实验室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LD-LF-CC工艺生产的82B钢铸坯中T[O]、显微夹杂物和大型夹杂物数量和粒径分布以及成分类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铸坯中T[O]和显微夹杂物数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8.42×10-6和17.78个/mm2,铸坯中0-4μm和4-10μm的夹杂物分别占显微夹杂物总数的87.21%和12.22%,显微夹杂物的类型主要为复合氧化物类和由复合氧化物和硫化钙构成的复合夹杂物。铸坯中大型夹杂物含量差别很大,大于300μm的夹杂物占大多数,大型夹杂物的形成与钢包耐火材料侵蚀和中间包卷渣有关。

  • 朱波
    中国冶金. 2011, 21(11): 40-43.
    摘要 ( ) PDF全文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齿轮钢生产过程中氮含量的变化,通过在不同工序取样分析,找出了增氮的主要工序,对这些工序深入研究并加以改进,降低了齿轮钢中的氮含量。研究发现,转炉放钢过程、LF精炼、连铸浇注过程增氮显著;通过采取优化转炉出钢口的尺寸和形状、精炼降低通电时间增大渣量埋弧操作、钢包中间包水口双重保护浇注。在无脱气设备的情况下,可将齿轮钢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增氮量比原来降低30%以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通过整个生产系统的工艺优化和改进,使齿轮钢中的氮含量控制在40×10-6以下。

  • 周荣,商桂梅
    中国冶金. 2011, 21(11): 44-48.
    摘要 ( ) PDF全文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建立完善的工艺过程数据集成与追溯系统,实现工艺过程数据的分析和投入产出数据自动运算,是钢铁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控制成本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济钢炼钢厂通过该系统的实施,实现了按炉号为主线,钢铁料、散状料、合金料生产信息的采集功能,并实时计算各种条件下的钢铁料消耗、合金料消耗等大量数字信息。为调度指挥生产提供方便的同时,更为准确计算炼炼钢成本、工艺操作的规范化和管理提升提供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