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20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0-12-15
  

  • 全选
    |
    技术综述
  • 刘文仲
    中国冶金. 2010, 20(12): 1-3.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数学模型是钢铁工业流程控制的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建立和应用高可用性、高精度的数学模型,是钢铁工业能够不断开发和生产出满足中国发展需要的钢材品种,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保持稳定生产,节能降耗,降低成本,从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技术基础。钢铁工业过程控制数学模型的主流依然是工艺机理模型加上模型的自适应修正(自学习)。总结了中国钢铁工业过程控制数学模型的应用现状,提出了政策措施建议。

  • 专题研究
  • 干 磊,张春霞,樊 波,周继程,上官方钦,郦秀萍
    中国冶金. 2010, 20(12): 4-8.
    摘要 ( ) PDF全文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在分析以大型板材钢厂为评价对象,由71位专家获得的新一代钢厂精准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的基础上,采用加权算术平均(WAMM)的方法得到了指标的综合权重值。对综合权重值的分析表明在综合类指标中,经济投资水平指标的权重值最大,流程运行高效化和生态化水平指标的权重值较小。在经济投资类指标中,投资收益率指标的权重明显高于其他指标;在工艺设备类指标中,总体上高炉和转炉指标权重值最大;在流程运行类指标中,界面匹配运行参数指标权重值略高于流程运行时间;在生态化类指标中,源头技术指标权重值明显大于其他指标。

  • 张 凯,邱春林,杜林秀,吴 迪
    中国冶金. 2010, 20(12): 9-14.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热轧X120管线钢进行两种不同工艺淬火,研究了回火温度对不同淬火态试验钢组织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直接快冷工艺下,显微组织以板条铁素体+马氏体为主;缓冷+直接快冷工艺下以粒状贝氏体+板条铁素体+马氏体为主。随回火温度升高,两种试验钢强度均出现起伏,在400~500 ℃范围内回火后,冲击功和伸长率均得到改善;采用直接快冷工艺在350 ℃和600 ℃回火后出现断口分离现象,从而导致力学性能波动,而缓冷+快冷工艺在回火过程中力学性能稳定性较好。因此,采用缓冷+快冷工艺+450 ℃~500℃回火,其力学性能达到X120级管线钢性能要求。

  • 林晓川,李京社
    中国冶金. 2010, 20(12): 15-19.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以承德钢铁厂板坯连铸结晶器为原型,采用1:1的水模型进行试验,研究了拉速、浸入式水口出口角度、水口浸入深度、水口底面结构及结晶器断面宽度等工艺参数对板坯结晶器内表面流速的影响。结果表明:拉速对表面流速的影响最大,随着拉速的提高,结晶器内钢液表面流速明显增大,当断面宽度为1 650 mm,拉速由0.7 m/min提高到1.4 m/min,表面流速由0.04 m/s提高到0.1 m/s;波浪面结构的浸入式水口表面流速效果最优。

  • 生产技术
  • 伊 智,陈海耿,李国军,吴小冬
    中国冶金. 2010, 20(12): 20-23.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总括热吸收率法对加热炉内钢坯加热过程进行模拟。分别对板坯和方坯导热差分方程进行一维和二维简化,比较其结果。在方坯的情况下,采用田中功模型进行描述。分析了二维模型与田中功模型的差别,并调整田中功模型下的总扩热吸收率值,使其与二维模型结果基本相同。
  • 法泉营,李传辉,陈 丽
    中国冶金. 2010, 20(12): 24-28.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在不断摸索实践基础上开发出了以“大角度、大角差、大矿批、中心加焦”为核心的新型无钟炉顶布料技术。通过实施该技术,可提高炉况的稳定性,增强高炉抵抗原燃料波动的能力,稳定高炉气流分布,活跃炉缸工作状态,使高炉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明显改善。

  • 装备技术
  • 王 麟,唐方红,易君芝
    中国冶金. 2010, 20(12): 26-38.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简单介绍了安钢冲渣系统的工艺流程及其在生产应用中存在故障频繁、能耗大等问题,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提出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和恒定管道压力控制方法的技术改造方案。在该方案的指导下,应用IECCO公司的SLMUSPENTA变频器对安钢冲渣系统进行改造,保证了系统的安全运行,延长了设备寿命,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水平,有效地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生产技术
  • 张 力
    中国冶金. 2010, 20(12): 29-31.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3线切分生产的轧制特点,并针对3切生产中存在的料型控制难度大、容易发生堆钢事故的问题,主要提出了优化15、16、17、18架孔型;规范主控台速度调整操作;加强轧机装配工及调整工标准化作业;进行了精轧机导卫、导槽、水冷线等工艺设施的改进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了调整难度,减少了堆钢事故,使产量、成材率、作业率等指标有了显著的提高。

  • 装备技术
  • 杨振东,马有辉
    中国冶金. 2010, 20(12): 32-35.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四辊可逆式轧机因其转动方式可逆,所以有比普通四辊轧机有着更难控制的辊系稳定性问题。通过研究四辊轧机辊系轴向窜动和水平摆动的各种现象,从辊系的装配和传动两方面入手确定使辊系不稳的影响因素并在生产中加以控制,最终实现了辊系的稳定。

  • 节能与环保
  • 宋 军,蔡九菊,刘文超,张 琦
    中国冶金. 2010, 20(12): 39-42.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钢铁联合企业碳素能量流网络中副产煤气子网的结构特点,指出了煤气系统是由相关的产品序列、工序设备序列、工况序列所决定了的动态有序系统,提出了煤气系统的理想运行模式以及偏离参数指标体系,并对一座钢铁联合企业做出了分析计算,描述了各个偏离参数改变对煤气系统运行模式的影响程度,为维持煤气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参考依据和解决方案。

  • 樊 君,赵俊学,陈艳梅,刘 立
    中国冶金. 2010, 20(12): 43-46.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钢渣在钢铁企业内部的循环利用将是今后钢渣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提高钢渣附加值和固体废弃物减排的有效途径。结合炼钢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转炉炼钢不同工序的冶金反应特点和对炉渣的要求,结合不同工序的炉渣产出特点,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对炼钢厂内部的循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