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1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9-04-15
  

  • 全选
    |
    技术综述
  • 董艳伍1, 2 ,姜周华1 ,李正邦2
    中国冶金. 2009, 19(4): 1-1.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铸锭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电渣冶金涌现出许多新的技术,介绍了几种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内外电渣冶金新技术,包括弧渣重熔、洁净钢形核铸造、单极电渣快速重熔、双极电渣连铸、旋转电极重熔技术和液态金属电渣冶金技术。
  • 专题研究
  • 王义康1 ,郜传厚2
    中国冶金. 2009, 19(4): 8-8.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小波在处理非线性、非平稳随机信号和支持向量机在解决非线性、高维数、小样本等问题的优点,提出了一种二者组合的预测模型。先用小波变换将铁水含硅量的时间序列分解成不同的高频和低频层次,对不同层次构建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预测,然后通过序列重构得到原始时间序列的预测结果。利用山东莱钢1号高炉在线采集的数据作为应用案例,WASVM组合模型与工程常用的AR模型和单一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的预测结果比较,预测精度有明显提高。
  • 应伟峰1 ,王臣1 ,邹宗树1 ,林金嘉2 ,周渝生2
    中国冶金. 2009, 19(4): 13-13.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把熔化气化炉划分为炉缸区、风口区、填充床、流化床和自由空间5个区域。在已开发的COREX工艺整体静态模型的基础上,对各区域分别建立了物料平衡热平衡模型并联立求解。根据各区域内的物理化学进程设定各区域间边界的条件,模型计算可给出熔化气化炉内各区域的能量分布和物料流状况。利用区域模型还可计算喷煤对理论燃烧温度、炉缸渣铁温度、煤气量等的影响。
  • 生产技术
  • 赵中福1,2 ,赵继宇2 ,李小明2 ,王金平2
    中国冶金. 2009, 19(4): 18-18.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对影响钢水脱硫的热力学因素和动力学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并结合武钢一炼钢的实际和品种特点,从转炉冶炼控制,LF快速化渣、造渣,精炼温度,底吹氩流量,钢渣脱氧,合理选择精炼渣系以及优化炉渣成分等方面提出了LF精炼脱硫的技术措施。
  • 吴明,李应江,吴发达,尹军
    中国冶金. 2009, 19(4): 23-23.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介绍马钢120 t转炉烟气分析动态控制炼钢技术的多功能应用:启用自学习,自适应功能,针对不同原材料条件,优化供氧造渣制度,实现全自动炼钢新模式;实践证明,本技术实施后,有效监控转炉底吹搅拌效果,w([C])×w([O])浓度积值在0.001 2~0.003 0占78.8%;利用烟气分析CO浓度变化趋势指导操作,降低喷溅率在4.0%以下;优化吹炼工艺,强化脱磷脱硫效果;准确预报钢水终点氧含量,提高脱氧合金化效果,降低吨钢成本5元;增加煤气回收量9 m3/t钢和提高w(CO)5%~8%等显著成效。
  • 安守勇1 ,夏佃秀1 ,侯东华1 ,赵展鹏1 ,马昊2
    中国冶金. 2009, 19(4): 28-28.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钢厂生产30 mm以上规格高强度钢板时突然出现大批量超声波探伤不合格的情况,利用金相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电子探针等手段对钢板探伤不合部位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钢板厚度中心位置硫化物、氧化物夹杂物聚集引起的微裂纹是造成探伤不合的主要原因。根据分析检测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工艺改进措施。
  • 装备技术
  • 孙卫华1 ,王启1 ,项本朝2 ,白彦1
    中国冶金. 2009, 19(4): 32-32.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济钢1700 mm热连轧生产线在设计时尚未考虑工艺润滑轧制技术的实际情况,开发设计了一套具有济钢特色的工艺润滑系统,解决了润滑过程控制系统与精轧二级计算机系统的接口技术,实现了工艺润滑系统的三级自动控制,取得了显著润滑效果。

  • 栗春,胡贤磊,王丙兴,王君,吴迪
    中国冶金. 2009, 19(4): 38-38.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层流冷却过程中钢板均匀性控制是影响中厚板轧后冷却系统的重要因素。供水系统合理性设计是层流冷却系统实现钢板各向冷却均匀性的保障。对于层流冷却设备供水装置而言,不仅仅要提供足够的冷却水量确保层流冷却系统的冷却能力,而且要确保集管冷却水源的稳定性。针对集管供水装置建立了高位水箱到分流水箱水力学模型,通过迭代方法计算能够保障供水系统稳定性的最优输水管道的管径和高位水箱临界水位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