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18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08-09-15
  

  • 全选
    |
    技术综述
  • 储满生,赵庆杰
    中国冶金. 2008, 18(9): 1-1.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非高炉炼铁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之一。目前,直接还原已成为世界钢铁工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熔融还原虽实现工业化生产的环境优越性得以公认,但其低能耗、低成本等优点还有待于实践证实。发展直接还原铁生产弥补废钢的短缺是中国钢铁工业、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急需。以国内技术为基础,利用国内铁矿资源,以煤制气竖炉为主导工艺是中国发展直接还原铁生产的主要方向。加强对国外熔融还原技术发展的跟踪,强化国内熔融还原技术的开发力度,尤其是消化COREX技术以及实现其装备的国产化是中国熔融还原发展的重要方向。
  • 专题研究
  • 蒋大军
    中国冶金. 2008, 18(9): 9-9.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现场烧结终点控制复杂与难度大的实际,开发了神经网路预报系统。预报系统采用4层前向神经网络,进行多因素输入建模,输出采用具有极值特性的二次曲线计算的烧结终点与实际最高废气温度,预报烧结终点与最高废气温度,为现场终点控制的最新可行方法。网络结构设计先进合理、精度高、泛化能力强,训练方差为0000 018 14,用训练样本集测试输出,烧结终点绝对平均误差为0.04,终点废气温度绝对平均误差为4.57 ℃。采用训练后网络预报,烧结终点(风箱号)绝对误差最大仅为0.09,终点废气温度绝对误差最大为3.57 ℃,命中率100%。用预报结果有针对性调节烧结参数可收到明显效果。
  • 李长一,周雅琴,林勇,王蓓,周顺兵
    中国冶金. 2008, 18(9): 16-16.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了双取向硅钢的微结构和织构,分析了形变储能与二次再结晶织构之间的关系,以探讨二次再结晶织构形成的机制。结果显示,在经受初次再结晶处理后的试样中仍残留有数量可观的形变储能,且在二次再结晶完成后的试样中,有利的织构组分——立方织构({100}〈001〉)的强度随残余储能的增加而增加,证实了形变储能在二次再结晶织构形成中的作用。
  • 郝英敏,康永林,陈继平
    中国冶金. 2008, 18(9): 19-19.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在实验室完成超低烘烤硬化钢的常规奥氏体区和铁素体区润滑轧制,观察了组织,比较了在2种不同轧制制度下的组织差别;并通过MTS810拉伸实验机的综合性能测试,比较了2种制度下的性能。可以看出,在铁素体区轧制除值外,其它性能均能满足要求。作者认为,造成 值降低的主要原因是铁素体区的固溶碳原子较多所致,但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通过铁素体区轧制并结合合理的退火制度,可生产出满足要求的超低碳烘烤硬化钢。
  • 祝夫文,胡贤磊,刘相华
    中国冶金. 2008, 18(9): 23-23.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块与块之间的轧制力长短期自学习不能修正轧件个体差异的缺陷,提出了道次间辊缝动态修正模型。针对变形抗力参数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两维指数平滑处理模型,该模型采用指数平滑处理法,分别针对轧制规程的各个道次,按轧制顺序对各个轧件的参数进行纵向指数平滑处理;同时,针对轧钢前面道次变形抗力参数相对于纵向指数平滑的偏差进行横向指数平滑处理,以此确定在轧钢后几个道次的变形抗力参数,从而实现辊缝的道次动态修正。国内某3 000 mm轧机实际应用表明,该辊缝动态修正模型可使90%以上的轧件出口厚度波动控制在015 mm以内,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 生产技术
  • 李小敬,任吉堂,韩继征
    中国冶金. 2008, 18(9): 27-27.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以唐钢冷轧薄板厂1 800 mm单机架可逆冷轧机的2级轧制规程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轧制负荷分配对冷轧带钢板形精度影响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冷轧轧制模型,应用最优化方法编制了轧制规程设计程序并付诸工程实践。
  • 马金芳,贾国利
    中国冶金. 2008, 18(9): 31-31.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高炉内硅的来源和硅在高炉内还原的特点,总结了目前国内外高炉低硅冶炼的现状,提出了高炉低硅冶炼的措施。
  • 王水文1 ,梁世标1 ,朱子宗2 ,张怡伟1 ,阮正卫3
    中国冶金. 2008, 18(9): 36-36.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韶钢的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喷洒点向焦炭喷洒ZBS添加剂溶液,并在7号高炉(2200 m3)进行了工业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喷洒ZBS溶液的焦炭反应性(CRI)较未喷洒ZBS溶液的降低了8.3%,CSR提高了54%;与基准期相比,试验期间7号高炉的产量日增加1.4%,综合焦比降低3.47%。
  • 焦安杰,高新永
    中国冶金. 2008, 18(9): 39-39.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ER506焊接用热轧盘条质量特性,设计了日钢内控化学成分,改进了连铸坯生产工艺,制定了轧制工艺。通过分析试生产产品的质量表明,该产品的开发是成功的,产品质量达到了国标及合同要求。
  • 装备技术
  • 颜振现,张玉荣,王怀嵬,张鹏飞,冯彦祥
    中国冶金. 2008, 18(9): 42-42.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高速线材2号飞剪、上下剪臂及前后导钢装置存在的问题,提出并实施了改进措施,较好解决了堆钢的问题,取得了提高作业率和成材率的良好效果。
  • 节能与环保
  • 张立国,于淑娟,袁慧,任伟
    中国冶金. 2008, 18(9): 44-44.
    摘要 ( ) XML 附件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鞍钢钢渣产生的实际情况,详述鞍钢钢渣的种类和来源,并分析其化学成分及粒度等物理化学特性,最终探讨它在冶金生产和其它领域内的应用前景,主要包括钢渣用于烧结、冶炼熔剂、水泥制造和热能回收等方面的应用情况。